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刘备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人说他是个哭哭啼啼的伪君子,也有人说他是个忍辱负重的英雄。
可奇怪的是,《三国演义》明明是站在刘备这边写的,怎么到了今天,反倒让不少人对他嗤之以鼻,甚至觉得曹操更值得追随?这事儿要细细琢磨,才发现罗贯中这位老先生,可能是“高级黑”玩得最溜的那一位。
刘备的形象,在正史里其实还挺正面的。
陈寿评价他“弘毅宽厚,知人待士”,大意就是有格局、有胸怀,能识人善用。
可在《三国演义》里,他却成了个动不动就哭、随手就摔孩子的“矫情人设”。
历史上,刘备一生大概就哭了六次,而曹操哭了十一回,孙权更是哭了十三次,可演义里,刘备的哭戏直接飙到了三十六场。
哭关羽、哭张飞、哭赵云、哭诸葛亮、哭百姓、哭敌人,甚至在孙夫人面前也能哭上一场。
这一通操作下来,让人不禁怀疑:这江山到底是打出来的,还是哭出来的?
再说那个“摔孩子”的名场面。
长坂坡之战,刘备一看情况不妙,直接把阿斗往地上一扔,大喊一句:“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上将!”这画面感太强,以至于后来“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成了流传千古的歇后语。
可问题是,这段完全是演义杜撰的,正史里根本没这么一回事。
罗贯中写这一笔,真的不是在给刘备泼脏水吗?
类似的“黑刘”操作还有很多,比如“吃人肉”的故事。
刘备在广陵陷入绝境,军队缺粮,部下开始吃人,这种事情在乱世并不罕见。
但演义里却把这事儿改成了刘备吃刘安之妻的肉,还吃得津津有味,最后才知道真相。
这一改,刘备的形象一下子就从“仁德之君”变成了“毫无同理心的军阀”。
反倒是曹操,史书里明明记载他也曾吃人肉,演义里却轻描淡写,甚至连提都不提。
刘备的个人魅力,也在演义里被大幅削弱。
历史上,他是个能征善战的枭雄,亲自指挥汉中之战,击败曹军,斩杀夏侯渊。
可小说里,这场胜利的风头全被法正抢走了。
火烧博望坡的计策,刘备本来就是主导者,结果演义里全归了诸葛亮。
甚至连“怒鞭督邮”这样能展现刘备果敢性格的事儿,也被分给了张飞。
罗贯中一通操作,把刘备塑造成了一个全靠别人帮衬的“软弱皇叔”,让人看了只觉得他是个没什么本事的“二把手”。
说到诸葛亮,演义里的他简直就是“开挂人生”: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骂死王朗、三气周瑜……这些桥段让他成为了智慧的化身,可问题是,很多情节根本就是夸张甚至捏造的。
比如“借东风”这事儿,历史上根本没有诸葛亮施法借风的记录,东风的出现纯属巧合。
再比如“空城计”,这事儿在正史里根本没发生过,是后人杜撰的。
罗贯中这样写,表面上是抬高诸葛亮,实际上却让他变得像个“神棍”,仿佛他不是靠谋略,而是靠法术在打天下。
相比之下,曹操在演义里的形象反倒显得更真实、更立体。
尽管他被称作“汉贼”,但他的才华、果断、用人之道,都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甚至他的缺点,比如多疑、奸诈,也被写得让人觉得“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枭雄”。
更关键的是,演义里对曹操的黑料大多点到为止,甚至有意淡化。
比如曹操的“盗墓”行为,正史里清清楚楚地写着他设立“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大规模盗掘古墓,可演义里根本没提。
再比如曹操屠城的记录,三次屠徐州、坑杀八万降卒,这些在正史里都有记载,可演义中要么一笔带过,要么干脆不提。
相比之下,刘备的“黑点”却被放大到了极致,这种对比,难免让人觉得罗贯中其实更偏爱曹操。
有人说,这可能是因为罗贯中虽然想“尊刘贬曹”,但他的写作手法出了问题,结果适得其反。
刘备被写得太完美,反而显得虚伪;曹操被写得太真实,反而更有魅力。
也有人说,罗贯中其实是个“隐藏的曹操粉”,他表面上捧刘备,实际上却用高级黑的手法,把曹操塑造成了最让人佩服的三国人物。
不管是哪种情况,《三国演义》确实影响了后人对三国人物的看法。
刘备的“哭神”形象深入人心,曹操的“奸雄”形象变成了“枭雄”,诸葛亮则被神话成了一个近乎全知全能的存在。
但回到历史本身,我们会发现,刘备远比小说里更坚韧,曹操也远比小说里更狠辣,诸葛亮则是个真正的政治家,而非神仙下凡。
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或许就是对三国历史最具影响力的一次“化妆”。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小时候觉得刘备更好,那是因为教育是这样,年轻的时候会觉得曹操更厉害杀伐果断,年龄上来了以后却又觉得刘备比曹操厉害多了。
曹到死没有称帝,刘在皇帝还在的时候称帝。恢复汉室的意思只能他刘家可以做皇帝别人都是乱贼[得瑟]
演义是小说,成书的时代是元末明初。尊汉人为正统,而曹操又是汉贼。而刘备作为东汉国作的延续,自然是尊刘贬曹的。这点如果罗贯中自己都搞不清楚,自然就无法成书,甚至无法发行!背景也是元末明初,乱世需要忠臣,所以诸葛亮被神话,这是时代的需要。需要树立一个有谋略,又忠臣的形象,所以诸葛亮被广泛推崇! 三国其实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三个国家竞争,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刘备只有人和才能成事。这是隆中对,也是罗贯中先生的思想,所以必须塑造一个仁义的枭雄。 至于刘备很多黑历史,甚至于不真实,书中基本忽略不计,这确实是高级黑,让人觉得这个人更加虚伪!但是作为正统王朝的创始人或者说延续人,这又是非常符合逻辑的!
罗贯中的正统思想和历史主流不一样,中国历史认为统一即正统,那么正统禅让和接受禅让后统一也是正统,这样蜀汉就成了割据偏安的地方势力了。
坏人做一件好事就能万人歌颂,好人做一件别人不满意的事就被人讨厌,人性如此。都是读过书的自己多想想。
三国演义疯狂美化刘备才是真的,好多事根本不是蜀国的
曹丕逼汉献帝退位后 刘备听诸葛亮的称帝 国号汉
梦中的主圣臣贤,即是明朝士大夫的追求,也是明朝灭亡的原因。
小说要有故事性,有对比,都是商业化赚流量,金庸爽文男主打怪升级套路,为他赚了几十亿身家。
刘备面皮之厚无人能及 曹操心黑手辣无所顾忌
小说而已,只要知道是假的就行,真没必要太计较,真正的曹操刘备历史形象不会因为一本小说而受影响
佩服刘备的坚韧不拔
乱世中能成就大业,两人都是厉害人物,这种人不能简单的用好人坏人来定义
难道作者的真爱是润十万?[笑着哭]
演义为抬诸葛亮贬刘备,抬赵云马超贬关羽张飞。关羽虽然多给了不少人头但都是二三流人物而杀严良被黑了,关张性格傲暴被无限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