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更像一种氛围。
当你置身清寒透澈的天空下,红楼枯树,黑色羽绒服,宽阔的马路看不到门脸铺。干燥冷峻的秩序感让人一眼北京。
当468路公交缓缓停靠在路边,你以为到了北京的“十里堡”。
殊不知这是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
中国的心脏在北京,而欧洲的心跳在十里堡。
“布达佩斯十里堡北里小区“:
北马其顿家里的“十里堡”一景:
中国人素有「地球街溜子」的称誉,在全球各地到处都可以看到中国人的身影。
就算到了南极你都会发现这里的酒店都是中国人开的。
但没想到北京的建筑也在世界各地悄无声息地到处复制粘贴。
”一抬头我以为到了十里堡、酒仙桥,没想到这里是俄罗斯。“
莫斯科和红庙的差别,就是下面没有一个“京客隆”:
“布达佩斯虎坊桥路口”:
柏林,一直被视为中国留子的精神故土。
无数个身处异国的华夏赤子都靠着这里的酸菜、“德国十里堡”和“柏林酒仙桥”来抚慰乡愁。
当我点开朋友发来的柏林小区照片时,棱角分明的几何体和红白墙砖构建的画面让我在错乱的情绪中找到了共鸣。
“这里真的不是十里堡晨光家园小区吗?”
因为这里实在太像北京。
”身在欧洲心在汉“的时空交错感不禁让人觉得这些国家似乎都曾在一个子宫中共生过,如出一辙的外貌如孪生兄弟一样被无形的脐带联结着。
这些建筑的原生家庭就是:前苏联。
「勃列日涅夫楼」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赫鲁晓夫楼」是它的前身,因面积狭小又叫“火柴盒”。
20世纪前半叶,苏联的崛起如同一股涌动的潮流,推动着东欧国家纷纷投身社会主义的怀抱。
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低的成本,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以确保1980年每个家庭,都能在属于自己的住宅里,迎接共产主义的到来。”
▲乌克兰基辅的刘家窑
建筑是时代的镜子。
一排排勃列日涅夫楼似乎让每一个在集体主义社会中生活过的人都从记忆深处唤起了联结。这种共鸣不仅是形式上的重叠,更是那段动荡特殊年代人们共同经历的烙印。
图 / 《钢的琴》剧照
冰冷的钢筋水泥却寄托了太多人类炙热复杂的情绪。1997年,几个狂热的拉脱维亚民族主义者,准备用炸药炸毁首都胜利公园里的苏联胜利纪念碑。但由于使用炸药不熟练最后把自己给炸飞了。2022年8月25日,这座80米高的纪念碑,连同旁边的苏联红军和祖国母亲雕像一起被推倒。围观群众兴高采烈地手舞足蹈。拉脱维亚外交部长林科维奇说:“我们国家告别了一项令人痛苦的历史,我们有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