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也一样。
小学六年级就是我一段昏暗的时光。
在那一年的时间里,我先后经历了父亲因重病离世和不少同学因为事故离世,在医院和葬礼间往返,眼见绝望的学生家长一次次砸碎学校的玻璃,在彷徨和动荡中度过了小学最后的时光。
我和一些过来人的感受一样,那些伤痛不是一次性的,会有一个潜伏期,当忙乱结束之后才会慢慢发作。
同时还要慢慢理解什么叫世态炎凉。因为不得不承认,在当时很多社会关系是以男性为中心构建的,一旦男性家长离世,那么这个家庭的社会关系也会随之慢慢崩塌。
虽然表面上还会留有余温,但你知道那些情感是从里面开始凉的,这就是所谓的世态炎凉。
人们当然是现实的,因为友谊的前提也有一部分是利益交换,从孤儿寡母身上又能得到什么回报呢,谁知道以后这个孩子能怎么样呢,而且等他成长起来那还需要太多时间,没有人有这个耐心。
也就是说利益互换和相互帮助才是现实的交往基础。即使从超越利益的抽象友谊来看,也是需要共同的情感经历的,而我并没有这种共同的经历。我只算是一个念想。
当我逐渐感受到、体悟这些情感变化和外界环境的变化,包括自身责任的变化。因为在葬礼上,以及后来的探望中,人们也是习惯性的、客套性的将我赋予某种成年男性的角色和责任,他们会说:以后家里就靠你了啊,得顶门立户啊。
不管他们是怎么想的,但我真是往心里去了。
而且这种环境的变化是现实和明确的,是无法改变、无法逃避的。
虽然有时候也会问自己,为什么是我呢,我准备好了么?
虽然还有一些孩子气,但发给谁呢?一个是已经离开的人,一个是伤心的人。
还是要考虑现实,还是要回到现实中来。多想想活下来的人,想想以后怎么办吧。
老师说,这个孩子挺聪明,但语文不太好,以后可能考不上大学。
而考不上大学,就要在本地就业,就要走向社会。
对此我很害怕,我不是社会人,我不太敢过早走向社会。
而且根据我们家的条件,在当地根本找不到什么正经工作,我心有不甘。
那我怎么办呢?
那个时候我经常在上课的时候出神,我为了不让老师担心,进而也不让我妈担心。
我就经常以假装看课本的时候出神,有的时候只是茫然地不知向何处去,有的时候确实是在冷静的思考。
我在思考我这一生应该怎样度过,我知道虽然是在那个年纪,但其实我是在为我的一生在思考。
我有个坎,我必须跨过去。我被命运逼角落里,但我不甘心。
不管怎么样,我决定不能随波逐流,我必须掌握我自己的一生。
因为有人说,在海上,如果没有方向,那么走的每一步都是错的。
我必须要彻彻底底地想清楚,我到底要去哪里,要怎么度过。
至少我不想沦落为一个小混混或者窝窝囊囊度过一生,我一定要走出去,干出一番事情出来,因此我要上大学,我一定要走出去。
那么,我靠什么走出去和上大学呢?那个时候大学的录取率还非常低。
那我首先要上一个好一点的初中,然后再考一个好的高中,在高中里边成绩非常靠前,才能争得非常有限的录取机会,如果考好的大学成绩就要更好。
我现在谁也依靠不上,更没有任性的资本。
我所有的努力,必须按照这个方向来,我必须将命运压在自己的努力上边来。因此除此,我便我无所依凭。
我数学当时还行,那么全部的问题就是语文。据说上初中还要学好英语,但那是后话了。
我在小学语文成绩不好,一是因为我的发音有问题,l和n混淆,容易被人取笑,所以不不好意读课文;二是我也不喜欢机械记忆,不愿意背生字和诗词;三是我认为语文很简单,生字越学越少;四是我不喜欢记叙文,因为记叙文经常要写一些好人好事,但我确实没做过,我也不太愿意编造。
现在想来当时还是任性,还是觉得有所依凭,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着急。内心里觉得学习还是给家长学的,没有跟自己的利益明确挂上钩。
直到命运把我逼到这个角落里,让我突然发现学习其实是唯一的救命稻草。
因为很多事都需要求人,求人也不一定求得到。
而求人不如求己,学习就是求己。现在只能求己,那就唯有学习。这样反而简单了。
学习现在不是为了家长,家里根本都顾不上我了,都觉得因为悲伤影响学习是可以接受和理解的一件事了。
这种放松的要求让我更加产生了危机感。
为了成绩的事只有自己真正在意了。
因为大学在当时还是比较难的事,想要取得那么好的成绩,在我们那个小学的基础上,家里人其实也没有抱那么高的期待。有一些人认为,现在就挺努力的了,如果实在上不了也就认命吧。
但我绝不认命,我也认不了这个命,我无法接受他们所说的那个命运结果。
对我来说当时的劲头与其说是懂事和上进,不如说是求生欲。
我想好好的活下来,那除了学习这一条路,别无他途。我是为了生存而学习。
而所谓的学习这一条路,也主要是把语文学好这一条路。
为此,我强迫自己每天多背一首古诗词,看中学生阅读和其他课外书,学习写日记,练习写古体诗,进而填词,参加班级的黑板报活动和演讲活动。
为了更有力的强迫自己,我还强迫自己跑步以此磨练意志。
因为我发现意志力这个东西就像肌肉一样,也是需要不断练习的。
如果不能按时跑步也就不太可能按时背古诗和看课外书了。
这种强迫自己做正确的事情其实是相通的。
当然了,后来我慢慢知道读书其实并不是那么痛苦的事情,只是一开始这几年冷启动比较痛苦。
在看课外书几年之后,其实是可以从书中得到正反馈的,读书自有一种乐趣,只是我以前不知道。
当然了,对于那些艰深难懂但却值得一读的书,还是需要一些意志力的。
我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上也经历过一些起伏,但都没有小学六年级的时候那么难,而且我已经学到一些应对的技巧:
1.非常冷静的,抽离感情色彩的判断当时的形势,可以适当高估当时的困难程度;
2.非常客观的衡量自己的比较优势和资源,可以适当低估自己的实力;
3.确定一个合理而具体的突破方向,可以对长期目标进行拆分;
4.坚持住这个方向,即使在相当长的时间看不出气色,也要保持住战略性的定力,一条道走下去,相信长期主义的力量;
5.一定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而应该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
只要记住这些诀窍,就总是能看到柳暗花明的时刻,只是或迟或早。
希望这个经验对你也有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