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把“关键王牌”,送到中国手上

罗马讯息 2025-04-16 10:53:45

据环球时报报道,俄罗斯副外长鲁登科公开表态,俄方已准备好全力保障中国能源需求。这一承诺迅速引发国际关注,被视为中俄深化战略协作的明确信号。

全球能源市场正经历深刻调整,地缘政治风险加剧供应链波动。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能源进口国,始终将供应安全放在首位。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原油进口来源中,俄罗斯占比已超过沙特,成为第一大供应国。

石油资料图

俄罗斯的承诺并非空谈。过去两年,俄乌冲突导致西方市场对俄能源关闭大门,而中国成为俄原油出口的关键目的地。俄方通过远东管道、海运等方式大幅增加对华供应,仅2023年输华原油就突破1亿吨,占中国进口总量的近20%。这种合作并非单向依赖,而是基于双方利益的深度绑定。

尽管中国长期推行进口多元化策略,但现实挑战依然存在。中东局势持续紧张,美国对伊朗的制裁加剧了波斯湾航运风险;东南亚海上通道的安全问题同样不容忽视。相比之下,俄罗斯能源供应经受住了西方极限施压的考验,运输路线更短、稳定性更高。

液化天然气(LNG)领域的变化同样显著。美国曾是中国第五大LNG供应国,但地缘因素让市场重新洗牌。俄罗斯北极LNG项目正加速向中国倾斜,未来几年对华出口量有望翻倍。这种趋势不仅关乎商业选择,更折射出两国在应对共同外部压力时的战略默契。

对俄罗斯而言,中国市场是财政收入的“稳定器”。国际油价波动直接影响俄经济命脉,而中国庞大的需求能有效对冲风险。俄方高层多次强调,与中国的长期合同提供了“可预测的现金流”,这种信任建立在双方政策连续性的基础上。

石油资料图

中国则看重俄罗斯能源的性价比与地缘便利。相较于中东原油,俄罗斯远东输华管道运输成本更低,且不受马六甲海峡瓶颈制约。在“欧佩克+”减产背景下,俄方愿意提供价格优惠,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中国核心能源伙伴的地位。

中俄边境线长达4300公里,陆路与管道运输无需经过第三方控制区。这种地理优势让两国能源合作几乎免疫于外部干扰。俄乌冲突后,西方试图孤立俄罗斯能源出口,但中俄贸易额不降反升,2023年突破2400亿美元,能源交易占主导地位。

更关键的是,两国合作模式跳出了传统“卖方市场”或“买方市场”的零和博弈。俄罗斯需要中国的市场与投资,中国则需要俄罗斯的资源与战略支持。这种互补性让双方在面对美国主导的金融和技术封锁时,拥有了更多回旋空间。

鲁登科的表态看似聚焦能源,实则释放了更强烈的政治信号。在西方对中俄实施“双线围堵”的背景下,两国正通过实质性协作打破孤立。能源合作只是冰山一角,从联合军演到本币结算,中俄已在多个维度构建“去美元化”的协作体系。

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安德烈·鲁登科资料图

国际观察家普遍认为,俄罗斯将能源作为“战略王牌”交到中国手中,标志着欧亚大陆权力格局的进一步重组。当美国试图通过技术封锁和联盟体系遏制中俄时,两国用资源、市场和基础设施的深度整合证明:单极时代的规则已不再适用。

1 阅读:83

罗马讯息

简介:新闻阅览、生活服务、休闲娱乐,尽在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