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荷兰阿斯麦公司宣布要在北京扩建维修中心。这个看似普通的商业决策,实则是中美半导体博弈棋盘上的一记险招。
当美国正疯狂挥舞制裁大棒,荷兰首相斯霍夫的暧昧表态,阿斯麦总裁傅恪礼的警告,中国外交部的强硬回应,正在上演一场惊心动魄的“三国演义”。
我们先看看时间线里藏着的阳谋。
2023 年,阿斯麦悄悄在北京租下第一个维修部;2024 年财报显示,中国大陆市场贡献了 36% 的收入,首次超越台湾地区;2025 年,他们要把维修中心升级成大楼。
这些时间节点与美国的制裁节奏惊人吻合:拜登政府去年 4 月禁止维修受限设备,特朗普政府今年又要升级限制。
但阿斯麦用真金白银在中国砸下维修中心,像在制裁铁幕上凿开一道裂缝。
中国大陆采购了阿斯麦 41% 的系统设备,超过美韩总和。

尽管美国封锁 EUV 光刻机,但 DUV 光刻机的维护保养同样能创造价值。
当美国想切断中国芯片产业链时,阿斯麦却在中国布局 "维修经济", 就像当年 IBM 把 PC 业务卖给联想,表面是撤退,实则是换种方式继续在中国扎根。
荷兰首相斯霍夫一边说要 "自行决定政策",一边与特朗普政府接触;阿斯麦总裁傅恪礼公开质疑美国将经济问题安全化。这些欧洲精英的微妙态度,折射出西方阵营的裂痕。
而中国用 2024 年 36% 的市场份额,证明了 "脱钩断供" 不过是皇帝的新衣:当美国想饿死中国时,中国反而成了阿斯麦最大的金主。
说句不客气的话,最锋利的反击,往往藏在细节里。
阿斯麦维修中心扩建的新闻稿里,有个耐人寻味的词:"循环经济"。这让人联想到中国去年对镓锗等关键材料的出口管制。
当美国想用技术封锁困死中国时,中国正在构建自己的半导体生态链:从材料到设备,从设计到制造,形成闭环。
就像武侠小说里的高手,被点穴后反而打通了任督二脉。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
上世纪 80 年代,美国用《广场协议》打压日本半导体,结果成就了韩国三星;今天他们故伎重施,却在中国遭遇更顽强的抵抗。
当阿斯麦在北京盖起维修中心,当荷兰首相拒绝完全站队,当中国 AI 芯片突破封锁,这些碎片正在拼出一个真相:任何试图割裂全球产业链的行径,最终都将被市场规律反噬。真正的高手对决,从来不是靠蛮力封锁,而是用智慧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