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魏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高澄,这位神武帝高欢的嫡长子,宛如一颗耀眼却又充满争议的星辰,其光芒与阴影交织,深刻地影响着东魏的政治格局与历史走向。他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严明而有大略,政治天赋极高,深受父亲高欢的器重与喜爱 。在东魏政权中,高澄历任尚书令、大行台、并州刺史等要职,一步步走向权力的核心。天平三年,年仅 15 岁的他便入朝辅政,官拜大将军,册封渤海王,成为东魏朝廷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高澄在政治上的才能毋庸置疑。他大刀阔斧地改革官员选拔制度,摒弃了以往论资排辈的陋习,以品德与才能为标准选拔人才,为东魏朝廷注入了新鲜血液;他重用汉人世家,大力惩治贪腐,整顿吏治,使得官场风气为之一新;他还积极颁布律法,处置土豪,致力于安顿百姓,稳定社会秩序。在经济领域,他推行货币改革,发行 “永安五铢”,有效遏制了私铸假币的现象,推动了经济的复苏与发展;他整顿私盐市场,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通过打土豪、扩户等措施,扩充了军备,增强了东魏的国力 。在军事上,他成功击溃叛将侯景,以反间计扰乱南梁,拓展了两淮和河南之地,将东魏的疆域从淮河以北拓展到了长江沿岸,极大地提升了东魏的影响力。
然而,这位在政治和军事上有着卓越才能的权臣,却在个人私德方面饱受诟病,尤其是他的好色之名,在历史上留下了诸多不堪的记录。他的好色行为,并非简单的风流韵事,而是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政治事件,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因垂涎高慎之妻李昌仪的美色,而导致高慎反叛,引发了东西魏之间的邙山之战,这场战争对东魏乃至整个南北朝的局势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澄的好色,让他在权力的巅峰之上,逐渐迷失了自我,陷入了欲望的深渊,也为他自己和东魏政权埋下了隐患,成为他人生悲剧的重要根源之一。
初次越界:与郑大车的不伦之恋
(一)私通始末
时间回溯到公元 535 年,东魏天平二年,彼时的高澄年仅 14 岁,却已在权力的漩涡中崭露头角,被父亲高欢立为世子 。这一年,高欢为了平定山胡首领刘蠡升的叛乱,率军出征,留下高澄在邺城处理一些事务。而高欢的侧室郑大车,这位出身荥阳郑氏的女子,因其非凡的美貌和独特的气质,深受高欢的宠爱 。郑大车原本是北魏广平王元悌的王妃,元悌在河阴之变中不幸遇害,她便孀居于邺城。高欢对她一见钟情,将她纳入府中,倍加宠爱,甚至在高欢的众多妾室中,郑大车宠冠后宫。
高欢出征在外,高澄与郑大车在府中频繁接触,渐渐地,两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高欢不在的这段时间里,年少的高澄被郑大车的成熟风韵所吸引,而郑大车也对这位聪慧过人的世子产生了别样的情愫。两人的感情逐渐升温,最终越过了伦理的界限,发生了不正当的关系。
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高欢凯旋回朝后,一位婢女向他告发了高澄与郑大车的私通之事,并且还有另外两名婢女作为证人。高欢得知此事后,顿时感到五雷轰顶,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亲生儿子竟然会做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背叛自己。愤怒至极的高欢,立即将高澄召来,当面质问。高澄无法抵赖,承认了自己的错误。高欢怒不可遏,下令将高澄杖打一百棍,打得他皮开肉绽,鲜血淋漓,然后将他幽禁起来,不许他与外界接触 。同时,高澄的母亲娄昭君也受到牵连,被高欢禁止与高澄联系,母子二人被迫分离。
(二)风波平息
高澄被幽禁后,心中充满了恐惧和懊悔。他深知自己的行为触怒了父亲,世子之位岌岌可危。在这危急关头,高澄想到了高欢的好友司马子如,他是高欢的心腹谋士,在朝中威望颇高,与高欢的关系也非同一般。于是,高澄秘密派人向司马子如求救,希望他能出面为自己说情。
司马子如得知此事后,深知此事的严重性。他明白,如果高欢真的废黜了高澄的世子之位,不仅会对高澄的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也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政治动荡。于是,司马子如决定出面调解这场风波。他来到晋阳,见到高欢后,假装不知道此事,先是与高欢谈论了一些朝政之事,然后才渐渐将话题引到了高澄和郑大车的事情上 。司马子如对高欢说:“我的儿子司马消难也与我的小妾私通过,这种事情,在大户人家中并不少见,家丑不可外扬,还是应该掩盖起来才好。娄妃是您的结发妻子,她曾经用自己的家财帮助您成就大业,在您落魄的时候,始终陪伴在您身边,不离不弃。她对您情深义重,您怎么能因为这件事情就轻易地废黜世子呢?而且,婢女的话也不一定可信,说不定是她们故意诬陷高澄呢。” 高欢听了司马子如的话,心中的怒火渐渐平息了一些,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决定是否过于冲动。
司马子如见高欢的态度有所松动,便进一步劝说他:“如今您的事业正处于关键时期,需要一个稳定的后方。如果因为这件事情而引发内部的混乱,对您的大业不利。高澄是您的长子,他自幼聪慧,能力出众,在朝中也有一定的威望。如果您废黜了他,恐怕会引起一些人的不满,甚至可能会引发政治动荡。” 高欢听了司马子如的这番话,心中的疑虑越来越深。他想到了娄昭君对自己的种种恩情,也想到了高澄的才能和在朝中的地位。他意识到,废黜高澄可能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于是,高欢决定让司马子如调查此事。司马子如见到高澄后,先是责备他说:“男子汉怎么能因为害怕就自己诬陷自己呢?” 然后,他让高澄翻供,坚称自己是被冤枉的。接着,司马子如又找到那两名作证的婢女,对她们进行威逼利诱,迫使她们改变了证词。最后,司马子如逼迫告发的婢女自杀,以此来毁灭证据 。做完这一切后,司马子如向高欢报告说:“经过调查,发现这是一场误会,高澄与郑大车之间并没有不正当的关系,是婢女们故意诬陷他们。” 高欢听了司马子如的报告后,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他非常高兴,立即下令释放高澄,并召见了娄昭君和高澄。娄昭君远远地望见高欢,便一步一叩头,高澄也跟着边走边拜。父子夫妻三人相见,想起这段时间的种种遭遇,不禁相对而泣,关系也恢复如初。
这场风波虽然暂时平息了,但它对高澄的影响却深远而持久。这次事件让高澄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让他明白了权力和欲望的边界。然而,他并没有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反而在日后的生活中,更加放纵自己的欲望,最终陷入了欲望的深渊,无法自拔。
(一)羞辱之举
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来到了东魏武定四年(公元 543 年) ,这一年,高澄的好色之名再次掀起了一场惊涛骇浪。北豫州刺史高慎,这位出身渤海高氏的将领,本是东魏朝堂上的重要人物 。他的妻子李昌仪,出身赵郡李氏,是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不仅容貌出众,还擅长书写,精通骑术,在当时的邺城可谓是声名远扬。高慎对李昌仪宠爱有加,夫妻二人琴瑟和鸣,生活本应幸福美满 。然而,高澄的出现,却打破了这份宁静。
这一年,高澄在一次宴会上,见到了李昌仪。她的美貌与才情瞬间吸引了高澄的目光,让他为之倾倒。高澄的心中涌起了一股强烈的欲望,他决定要将李昌仪据为己有。于是,在宴会结束后,高澄便以各种借口,多次邀请李昌仪到自己的府邸。起初,李昌仪并未起疑,以为只是普通的应酬。但当她来到高澄的府邸后,却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高澄对她百般挑逗,言语轻佻,行为放肆。李昌仪感到受到了极大的侮辱,她愤怒地斥责高澄的无礼行为,并试图逃离。然而,高澄却不肯罢休,他强行拉住李昌仪,甚至撕扯她的衣服,想要对她行不轨之事 。李昌仪奋力反抗,大声呼救,高澄的手下见状,也不敢轻易上前。在一番激烈的挣扎后,李昌仪终于挣脱了高澄的束缚,衣衫不整地逃离了高澄的府邸。
(二)高慎叛逃
李昌仪回到家中,满脸泪痕,向高慎哭诉了自己在高澄府邸所遭受的屈辱。高慎听后,顿时感到五雷轰顶,心中充满了愤怒和屈辱。他怎么也想不到,高澄竟然如此大胆,敢对自己的妻子做出这样的事情。高慎与高澄之间,本就存在着一些矛盾。高慎出身渤海高氏,自恃家族势力强大,对高澄的专权早有不满。而高澄也对高慎的傲慢态度感到厌恶,两人之间的关系一直十分紧张。此次高澄对李昌仪的羞辱,更是让高慎与高澄之间的矛盾彻底激化。高慎深知,以自己的力量,无法与高澄抗衡。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决定背叛东魏,投靠西魏的宇文泰。
高慎的叛逃,对东魏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不仅带走了北豫州的军队,还献出了战略要地虎牢关。虎牢关,这座位于黄河南岸的雄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东魏抵御西魏的重要防线。高慎将虎牢关献给宇文泰,使得西魏的势力得以迅速扩张,东魏的防线则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缺口。宇文泰得知高慎来降,大喜过望,他亲自率领大军,前往接应高慎。同时,他还任命高慎为侍中、司徒,给予他极高的礼遇。
高慎的叛逃,引发了东魏与西魏之间的邙山大战。这场战争,是东魏与西魏之间规模最大、最为惨烈的一次战役。双方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在邙山地区展开了激烈的厮杀。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士兵们奋勇拼杀,鲜血染红了大地。这场战争持续了数日,双方都损失惨重。最终,东魏军队在高欢的指挥下,凭借着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出色的军事指挥,取得了胜利。西魏军队则遭受了重创,宇文泰被迫率领残军退回关中。
(一)战争爆发
高慎叛逃、虎牢关易主的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东魏朝堂上掀起了轩然大波。高欢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他深知虎牢关的战略意义重大,其落入西魏之手,不仅让东魏的防线出现了巨大的漏洞,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对东魏的统治构成严重威胁。为了挽回局势,高欢决定亲自挂帅,率领十万大军,南下征讨宇文泰 。他要以雷霆之势,击败西魏,夺回虎牢关,严惩叛徒高慎。
宇文泰得知高欢大军压境,也不敢掉以轻心。他明白,此次与高欢的对决,将是一场生死较量,关乎着西魏的存亡。于是,他亲自率领大军,前往接应高慎,并在洛阳附近与高欢的军队对峙。双方都在紧张地筹备着,战争的阴云笼罩在邙山之上,一场惊世大战一触即发。
(二)战局跌宕
战争伊始,宇文泰为了掌握主动权,决定采取夜袭战术。他留下辎重,率领轻骑趁夜登上邙山,企图出其不意地攻击高欢的营地 。然而,他的计划却被高欢提前察觉。高欢得知宇文泰的行动后,冷笑一声,说道:“他们这是要渴死吗?” 于是,他下令严阵以待,准备给宇文泰一个迎头痛击。
黎明时分,西魏军队与东魏军队在邙山相遇,一场激烈的厮杀就此展开。战场上,喊杀声震天,刀光剑影闪烁,双方士兵都奋勇拼杀,毫不退缩。东魏大将彭乐,率领数千精锐骑兵,作为右翼冲击西魏军队的北面。他犹如猛虎下山一般,勇猛无畏,所到之处,西魏军队纷纷溃败。彭乐一路势如破竹,径直冲入了西魏的军营,俘虏了西魏的临洮王元柬、蜀郡王元荣宗等王公贵戚 48 人 。高欢得知彭乐的战绩后,大喜过望,他传令彭乐继续追击宇文泰,务必要将其生擒。
彭乐领命后,带着手下的骑兵,朝着宇文泰逃跑的方向追去。宇文泰见彭乐紧追不舍,心中暗自叫苦。他深知彭乐的勇猛,若是被他追上,自己必死无疑。在这危急关头,宇文泰急中生智,对着彭乐大声喊道:“你不是彭乐吗?你这个傻小子,今天要是杀了我,明天还有你什么事?高欢怎么还会重用你?你还不如赶紧回去,收取我大营中的金银财宝,那才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彭乐听了宇文泰的话,心中一动。他心想,宇文泰说得也有道理,自己若是杀了他,虽然立下了大功,但高欢未必会一直重用自己。而且,宇文泰的大营中肯定有不少金银财宝,若是能把这些财宝带回去,高欢也会重重赏赐自己。于是,彭乐放弃了追击宇文泰,转身回到西魏军营,收取了大量的金银财宝,然后回到高欢的营地复命 。
高欢见彭乐回来了,急切地问道:“宇文泰呢?你把他抓住了吗?” 彭乐得意地说:“宇文泰从我的刀刃下逃走了,不过他已经被吓破胆了,以后再也不敢与我们东魏为敌了!” 高欢听了彭乐的话,又气又恼。他知道,彭乐是被宇文泰的话给忽悠了,错失了生擒宇文泰的绝佳机会。高欢愤怒地揪住彭乐的头发,将他的头往地上撞,咬牙切齿地说:“你这个蠢货,差点坏了我的大事!” 彭乐自知理亏,跪在地上,向高欢请罪。高欢虽然气得要命,但他也知道,彭乐是一员猛将,在战场上立下了不少战功,不能因为这件事就杀了他。于是,高欢最终还是饶了彭乐,只是狠狠地训斥了他一顿,并赏赐给他三千匹绢,以表彰他在战场上的勇猛表现 。
(三)战争余波
邙山之战,以高欢的胜利而告终。这场战争,是东魏与西魏之间规模最大、最为惨烈的一次战役。双方在战场上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展开了殊死搏斗。战争的结果,不仅改变了东西魏的势力格局,也对整个南北朝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西魏来说,邙山之战是一场惨痛的失败。他们不仅损失了大量的兵力和物资,还失去了虎牢关等重要的战略据点。这场失败,让西魏元气大伤,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和军事力量。为了增强国力,宇文泰在战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推行府兵制 。府兵制的实施,使得西魏的军事力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后来北周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对于东魏来说,邙山之战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战争中,东魏军队伤亡惨重,国力也受到了一定的削弱。而且,高欢在战争中错失了彻底消灭宇文泰的机会,使得西魏得以保存实力,继续与东魏对峙。这一结果,也为东魏的未来埋下了隐患。
邙山之战后,东西魏之间的局势暂时趋于稳定。但双方都明白,这场战争只是暂时的休战,未来的日子里,他们之间的争斗还将继续。而高澄因好色引发的这场战争,也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重要事件,被后人所铭记。
(一)权力巩固
高澄在政治上的才华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东魏那复杂而又动荡的政治天空。天平三年(536 年),年仅 16 岁的他,凭借着卓越的见识和非凡的勇气,自请入东魏朝廷辅政,并加领左右京畿大都督 。初入朝堂,面对诸多质疑与轻视的目光,高澄没有丝毫退缩。他深知,要想在这权力的漩涡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有所作为。
在官员选拔制度上,高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摒弃了北魏末年以来论资排辈的陋习,不再以资历作为选拔官员的唯一标准,而是将目光聚焦在官员的才能与品德之上。他亲自选拔人才,广纳贤才,一时间,各地的有才之士纷纷汇聚到他的麾下,为东魏朝廷注入了一股新鲜而又充满活力的血液 。同时,他大力整顿吏治,重用崔暹、宋游道等铁面无私的官员,对贪腐行为展开了严厉的打击。那些曾经在官场中横行无忌、贪污受贿的权贵们,纷纷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太师咸阳王元坦、太保孙腾、司徒高隆之、司空侯景、尚书令司马子如等勋贵,都在高澄的整治下,或被降官,或被处死 。高澄的这一系列举措,犹如一场疾风骤雨,涤荡了官场的污浊之气,使得东魏官场的风气焕然一新,政治局面也逐渐稳定下来。
经济领域,高澄同样展现出了卓越的智慧和果敢的决策力。当时,东魏面临着严重的货币危机,民间私铸假钱现象猖獗,导致货币贬值,经济秩序混乱。高澄深知,货币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石,于是他毅然决定进行货币改革 。他经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决定重新铸造 “永安五铢”。这种新铸造的钱币,重量和价值相等,具有极高的保值率。为了确保新币的流通,高澄还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措施。他在天下所有郡县的市场门口,设置官方秤,所有钱币都可以在这上面核准重量,以此分辨真伪,这一举措有效地遏制了私铸假钱的现象,使得东魏的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 。此外,高澄还对私盐市场进行了整顿。他关闭盐市,允许民间私盐卖给官府,只收取少量盐税,同时大力设立海滨盐场,增加官盐的产量,使得官盐在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不仅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还稳定了盐价,保障了百姓的生活 。
(二)好色成瘾
然而,高澄在权力的巅峰上,逐渐迷失了自我,陷入了好色的深渊,无法自拔。他的好色行为,早已超出了常人的想象,成为了当时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也为他的人生增添了一抹浓重的污点。
除了与郑大车、李昌仪的丑闻之外,高澄与元玉仪、元静仪姐妹的风流韵事,更是将他的好色之名推向了极致 。元玉仪,本是北魏高阳王元雍的孙女,出身皇室,本应拥有尊贵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然而,命运却对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在河阴之变中,她的家族遭受重创,父亲元泰被杀,她也从此沦为了落魄公主,流落民间 。后来,她被咸阳郡公孙腾收留,成为了孙腾府中的一名歌姬,每日以歌舞娱人,生活充满了艰辛和屈辱。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生。一次偶然的机会,高澄在邺城的街头遇到了元玉仪。当时的元玉仪虽然衣衫褴褛,但她那出众的容貌和独特的气质,还是一下子吸引了高澄的目光。高澄被她深深打动,毫不犹豫地将她纳入府中,倍加宠爱 。为了给元玉仪一个名分,高澄还特地奏请东魏孝静帝,封她为琅琊公主。从此,元玉仪从一个落魄歌姬,一跃成为了备受宠爱的公主,过上了奢华的生活 。
但高澄的好色之心并未就此满足。在与元玉仪交往的过程中,他又结识了元玉仪的姐姐元静仪。元静仪同样生得美丽动人,高澄见色起意,很快便与她私通在一起 。尽管元静仪已经嫁为人妇,但高澄却毫不顾忌,公然与她往来。为了讨好元静仪,高澄不仅对她宠爱有加,还对她的丈夫崔括和儿子进行了破格提拔,给予了他们丰厚的赏赐 。高澄的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伦理道德,也引起了朝廷上下的不满和议论。但他却置若罔闻,依旧我行我素,沉浸在自己的好色世界中 。
高澄的好色行为,不仅伤害了众多女子的身心,也严重损害了他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他的这些荒唐行径,让他在权力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也为他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 。
时光的巨轮滚滚向前,转眼便来到了东魏武定七年(公元 549 年) ,这一年,高澄的权势如日中天,已然达到了人臣的巅峰。他被晋封为相国、齐王,获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殊遇,距离那至高无上的皇位,仅一步之遥 。在父亲高欢离世后的短短两年多时间里,高澄不仅成功平定了侯景的叛乱,收复了被西魏侵占的失地,还开疆拓土,将东魏的边境推进至长江北岸,可谓志得意满 。
高澄深知,改朝换代乃大事,需谨慎筹备。于是,他秘密组建了一个筹备小组,成员包括他自己以及散骑常侍陈元康、黄门侍郎崔季舒、吏部尚书杨愔 。其中,陈元康堪称高澄的首席谋士,足智多谋且忠心耿耿,当年高欢便曾评价他:“元康用心诚实,必与我儿相抱死 。” 崔季舒则是高澄关系最为亲密的心腹,不仅在政治上为其出谋划策,还负责监视孝静帝,甚至曾替高澄殴打孝静帝三拳 。杨愔出身著名大族弘农杨氏,博闻强记、虑事周密,深得高欢看重,还娶了高欢的庶女,成为高澄的妹夫 。他们四人时常在邺城城北的东柏堂秘密谋划称帝之事 。
东柏堂,这座高澄在邺城的住所,不仅是他与心腹谋划大事的地方,也是他金屋藏娇之所,他的情人琅邪公主元玉仪便居住于此 。元玉仪本是北魏高阳王元雍的孙女,在河阴事变中,家族惨遭变故,她流落民间,后成为孙腾家的歌妓,又被孙腾赶出家门,流落街头 。一次偶然的机会,高澄遇见了她,被其美貌所吸引,将她带回府中,倍加宠爱,还奏请孝静帝封她为琅邪公主 。元玉仪还向高澄推荐了自己的姐姐元静仪,高澄也一并接纳,封其为公主 。
然而,命运的轨迹却在此刻发生了惊人的转折。公元 549 年 8 月 8 日,高澄与陈元康、崔季舒、杨愔三人在东柏堂内室秘密商议称帝之事,由于事情极为机密,左右随从皆被屏退,仅有两名侍卫王纮和纥奚舍乐在门外值勤 。四人围坐在大床上,边喝茶、吃点心,边讨论新一届文武百官的人选 。
就在这时,厨子兰京端着食品走了进来 。兰京本是梁朝名将兰钦之子,被东魏俘虏后,成为高澄府中的厨子 。他多次哀求高澄放他回去,却遭到高澄的拒绝与威胁:“再提回家的事儿我就杀了你!” 此次,兰京送完食品退下后,高澄对陈元康等人说道:“昨天晚上,我梦到这小子拿刀砍我,应该尽快杀了他 。” 没想到,这句话竟被兰京听到,他心一横,顿起杀心 。于是,兰京将刀藏在盘子底下,声称送点心,再次闯入内室 。
高澄见兰京再次进来,大声呵斥:“狗奴才,我没叫你,你进来干什么?” 兰京厉声回应:“来杀你!” 说罢,拔刀便砍 。高澄大惊失色,匆忙跳下床,却不慎崴了脚,无法行走,只好钻到床底下躲避 。杨愔凭借着当年逃脱尔朱氏围捕的经验,拔腿就跑,慌乱之中跑丢了一只鞋子,光着脚逃了出去 。崔季舒因常带美女到东柏堂面试,对地形熟悉,躲到了厕所的隐蔽处 。只有陈元康挺身而出,徒手与兰京搏斗,但他一介书生,很快便被兰京刺中小腹,肠子都流了出来 。
兰京搬开大床,对着高澄挥刀猛砍,高澄身中数刀,嘴里含着鲜血,说出了人生中的最后四个字:“可惜!可惜!” 关于这遗言,后世众说纷纭,有人说他爱泡妞,还有众多美女等着他,生命却戛然而止,实在可惜;也有人说他即将行禅代之事,马上就要称帝却死于非命,太可惜;更有人说他志向远大,本打算送萧渊明回建康当傀儡皇帝,伺机吞并南朝,统一天下,却在关键时刻被刺杀,实在令人扼腕 。
高澄的死讯传出,东魏朝堂一片哗然,朝野内外震惊不已 。高澄一死,东魏的权力格局瞬间失衡,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他的弟弟高洋,在这危急时刻挺身而出 。年仅 23 岁的高洋,平日里看似木讷,实则暗藏锋芒 。他迅速率领军队缉拿刺客,将兰京等六人斩杀,并将他们的脑袋漆成尿壶,以震慑众人 。随后,高洋对外宣称,大将军只是受伤,并无大碍,以此稳定人心 。
在稳住邺城的局势后,高洋马不停蹄地赶赴晋阳,会见高欢麾下的群臣 。他凭借着自己的果敢与智慧,赢得了众人的支持,顺利接管了东魏的军政大权 。东魏武定八年(550 年),高洋逼迫孝静帝元善见禅位,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 。高洋成为北齐的开国皇帝,即北齐文宣帝 。而东魏,这个在历史长河中短暂存在的政权,随着高澄的离世和高洋的篡位,正式宣告灭亡 。
高澄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为东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他的好色与荒唐行径,却也给他的人生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他的死,不仅是个人命运的终结,更是东魏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他的故事,被后人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也为我们了解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