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厂针对的是建文帝?不是,是文官集团

请陛下称太子 2023-12-19 22:50:04

01

说起朱棣设立东厂,有的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建文帝。

因为当时已经存在一个特务机构,这个特务机构就是锦衣卫,而朱棣再设立一个特务机构,明显属于多此一举。

但他还是将这个多此一举变成了现实,这里面明显有问题。

问题就是在于锦衣卫属于外部部门,而东厂则是属于内部部门。

要知道,锦衣卫的首领锦衣卫都指挥使是正常男性,而东厂的首领东厂提督太监,相信不用说都能知道他是什么类型的,毕竟他的类型已经体现在官职上面。

而外部部门肯定有着泄密的可能,但内部部门则没有泄密的可能,就算有那个可能,也是远远低于外部部门。

朱棣设立东厂,明显就是为了处理一些上不了台面的事情,而朱棣作为皇帝,到底是什么事情让他觉得上不了台面呢?

建文四年,朱棣攻克南京的那一刻,并没有直接冲进皇宫,因为他打出来的旗号是清君侧。

所谓清君侧,就是清理掉皇帝身边的奸臣,你总不可能连皇帝一同清掉,倘若这样的话,就坐实了反贼的罪名。

因此,他打算给建文帝自尽的时间,这样一来,谁的脸上都有光。

但最后的结果却远远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因为建文帝的尸体,你说是就是,你说不是就不是。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已经烧焦,谁都辨识不清这到底是不是建文帝。

“宫中火起,帝不知所踪。”——《明史·恭闵帝本纪》

那他怎么知道这是建文帝的呢?皇宫里的一位太监说这是建文帝,他只能承认这就是建文帝。

因为如果建文帝生死不明的消息传出皇宫,那么后果不堪设想,将会有无数的野心家打着建文帝的旗号起来造反。

而无数的官员也会在暗地里蠢蠢欲动,等待建文帝的号召。

只有将建文帝的死坐实,才能“平定天下”。

但建文帝的存在始终是一个隐患,因此要将他找出来,而执行这个任务的肯定不会是锦衣卫,因为锦衣卫与文官集团的关系说不清,道不明。

毕竟锦衣卫的领导层一半以上都是科举出生,让他们去办这件事,恐怕不到半个月的时间这件事就会泄露出去。

因此,需要重新设立一个特务部门。

难道事实真的是如此吗?不是,因为东厂的设立时间完全对不上。

02

朱棣设立东厂的时间是在永乐十八年,当然还有一种说法,说是永乐七年。

但相比于永乐七年这一种说法,永乐十八年这一种说法更加可信。

因为成化一朝的首辅万安曾经上书朱见深,要求朱见深将东厂这个机构撤除,奏折中提到的东厂开创时间就是在永乐十八年。

“始立东厂,专内臣刺事。”——《国榷》

而按照内阁的传统,类似于撤除东厂这种类型的大事,肯定不止万安一个人参与其中,还有内阁的其他成员参与其中。

他们说出来的话,要是有误的话,说出去谁都不会相信,毕竟他们个个都是当时最顶尖的大臣。

更何况,清朝修的《明史》采用的也是这一种说法,足以说明东厂的开创时间的确是在永乐十八年。

但无论是在永乐十八年,还是在永乐七年,都对不上设立东厂是为建文帝失踪一事。

要知道,当时可没有监控系统,也没有定位系统,你要寻找一个人,肯定是越快越好,毕竟拖的时间越久,他逃的地方也就越远,寻找起来也就更加的困难。

而当时出远门是需要路引的,要不然连城门都出不去。

朱棣要是当时寻找的话,将会有很大的概率寻找到建文帝,他却过了整整七年的时间,又或者十八年的时间才回想起来要寻找建文帝,这明显说不过去。

从这一点就足以说明他设立东厂的原因绝对与建文帝无关,那与谁有关呢?与文官集团有关。

03

永乐十八年,除了东厂这一件影响到明朝后来历史的大事之外,还有另一件大事。这一件大事就是北京城正式宣布完工。

要知道,北京城可是从永乐十五年就开始营建,距今已经过去整整三年的时间,而朱棣的打算是在永乐十九年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问题就是出在这里。

大臣对于迁都一事一直都是抵触态度,他们为什么抵触呢?因为他们的社会关系、资源财产、家人亲戚基本上都集中在南方,将他们迁到北方,回个家都得需要好几个月的时间。

更何况,北京对于他们而言人不生地不熟,他们当中有一大部分一辈子都没有去过北京,一旦迁都北京,不就是代表着一切的经营都需要推倒重来吗?这不是要他们的命吗?

但朱棣对于迁都一事的态度却是相当的坚决,将所有的反对意见都压了下去。

而他能压下去,完全是因为他的皇位是通过造反来的,基本盘不是文官集团,而是武将集团。

而跟随他造反的武将集团基本上全部都是出自于北方,对于迁都一事他们没有理由拒绝。

但文官集团难道就此消停吗?没有,就在北京城宣布完工的那一个月,山东出现一伙以刘俊、刘信为首的叛乱集团。

而朝廷仅仅只用了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将这一起叛乱平定。

对于叛乱的事后工作,朱棣却做得相当匪夷所思。

山东省一级的高级官员全部被处死,其中就包括布政使、接察使、参政。这还不是最离谱的,最离谱的是但凡反贼经过的郡县,官吏也全部被处死。

要知道,反贼只是经过,人家又没有参与到其中,你处死人家干嘛?而一个县虽然说官员也就仅仅只有那么三位,分别是知县、县丞、主薄,但其中的吏最起码有上千。

可想而知,朱棣这一刀下来可谓是成千上万的人头落地。

而按照明朝以往对于叛乱的做法,都是首恶必办,首恶之外的成员要么是流放,要么是关进大牢,但这一次全部就地斩首。

而朱棣在处理这一起叛乱的过程中,还出现了两个不同寻常的举动,第一个是解散修建北京城的工作人员,第二个是边境全部戒严。

要知道,这仅仅只是一起六千人的叛乱行动,他用得着这么大费周章吗?用得着,因为这不是一起简单的叛乱。

要知道,以山东一省的力量平定一起六千人的叛乱,简直就是绰绰有余。

而山东非但没有将这起叛乱平定,还上报朝廷说这仅仅只是一起民变,只需要招抚即可。结果朝廷叫青州都指挥使高凤去招抚,以至于人家高凤死在山东。

要不是后来朱棣反应过来,亲自命令安远侯刘生、都督佥事刘忠率领朝廷大军前去平叛,说不定这一起叛乱真的有扩大的可能。

要知道,刘俊、刘信起兵之初仅仅只有五百人。

只要朱棣头脑正常就能意识到这绝对是山东的官员在作妖,毕竟你先是放任叛乱团伙做大,再是诈骗朝廷,要是有后来的话,你还想干嘛?

山东的官员为什么这么做呢?只需要了解文官对于这一起叛乱的定性就能知道山东的官员为什么这么做。

文官对于这一起叛乱的定性,责任完全在于朱棣,因为他们认为倘若不是朱棣又要修运河,又要修建北京城,刘俊、刘信也不至于叛乱。

但要清楚一点,无论是修运河,还是修建北京城,朱棣都是给工资的,又不是白嫖,他们有什么理由发动叛变?

难道他们是嫌弃朱棣给他们工资,要朱棣不给他们工资吗?这明显说不过去。

朱棣设立东厂的目的就是在于监督文官集团,掌握他们对于皇帝做出的选择是什么想法,又有可能付出什么样的行动,以防再出现此类事件。

难不成锦衣卫就不行吗?上面已经提到过锦衣卫的可靠性相比于太监实在是太低,所以他们是绝对不行的。

“文皇帝建立北京,防微杜渐,初行锦衣卫官校,暗行缉访谋逆妖言大奸大恶等事,恐外官徇情,随立东厂,命内臣提督控制之,此并行,内外相制。”——《明实录》

而对于迁都一事文官集团到最后有没有消停呢?没有消停。

迁都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三大殿就发生火灾。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一起火灾应该是文官集团造成的。

而文官集团演绎了什么叫作破罐子破摔,抓住这一次的火灾,对朱棣展开猛烈抨击,其中态度最激烈的就是一名叫作萧仪的主事。

别人都只敢针对事,不敢针对人,而他直接对朱棣本人进行人身攻击,将朱棣骂得一文不值。

而朱棣对此肯定是不会忍受的,当即就要了他的命。

“上定鼎北京值三殿灾诏求直言,言者多云建都北京不便,主事萧仪言之尤峻,上怒诛之。时科道亦多云不当轻去金陵。”——《国朝献征录》

翻开萧仪的履历会发现,他出生于江西乐安,相信他的出生地已经足以说明问题。

但奈何他们碰到的是朱棣,一个基本盘不是文官集团,而是武将集团的人,只能望南兴叹。

04

对于太监瓜分权力这一点,文官集团是相当的反感,因此他们一直都在努力将属于太监的那一部分权力划到自己这一边,这也是为什么万安会要求废除东厂的原因。但皇帝又不是傻子,你们这群文官没一个是好东西,要是连耳目都没有,谁又知道你们会不会做出什么惊天大事出来。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