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在书法展上入展,可能对于很多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则是一件好事。但也有人经常临摹古人字帖,有了书法征稿启事后,便去投稿,几个月后则是石沉大海。但还有一些人前面的做法都是一样的,人家便一投一中,这是为什么?难道投稿也有秘籍?是的,有一位书法家的一些做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经过和这位书法家沟通,他同意把他的经验做法公开,但不要署名报道。

临摹古人字帖是必须要走的路子。他说,自己平时没事的时候,就是临摹,他的创作作品并不多,而是在有空闲的时候,把古人的字帖拿出来,认真去临摹,他说,自己这些年几乎把两汉时期的隶书作品全部都临过了,有的甚至是临摹了几十遍,他可以做到,合上字帖都知道字帖中的内容,何况每个字是怎么写的,比如字的大小,笔画的粗细,上一下和下一个字是什么,达到了非常熟悉的地步。

从古人那里学什么?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现在许多人在临摹时,总觉得写个大概就行了,并不追求要从古人那里学到什么。我们知道,学习古人字帖时,在许多人看来,只要把字形写得像就可以了。这位书法家则说,写得像不像不要紧,最关键的是要从古人的字帖中去学什么,笔法是最关键的,要想想古人当时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字?是如何用笔的,我在实践中不断去揣摩,慢慢就掌握了古人的用笔方法,自己在后面的书写中,对字形、点画的理解就轻松了。

临摹时要把它当作创作作品那样去对待。谈起临摹时,可能很多人就觉得,一定要把字写得跟字帖上的大小一样,用毛边纸去认真临摹,这个方法是对的,但它却多了一道手续,为什么不用宣纸去临摹,正如有些人用惯了毛边纸以后,再去移植到宣纸上,这时对宣纸的性能特点还不掌握,又再去熟悉宣纸,这样做太费劲了。这位书法家说,我自己就直接在宣纸上书写,把它当作创作一样,用好笔法、墨色、章法,临摹出来的作品就可以认为是创作作品了,这样做同时解决了好几个问题。

创作作品时可以把古人字帖照搬上来,但是切忌要学会变化。试想一下,如果在书法大赛上创作的作品,完全是古人的字形,或者完全不是古人的字帖,离古人太远,评委一定不会认可这样的作品去入展的。最好的做法,就是既要有古人,也要有自己,在把古人照搬过来的同时,还要有自己。这个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学会“变”,变谁?当然是变古人为自己,也要变自己为古人。评委最喜欢这样的作品,入展也就轻松了许多。

那么怎么去变呢?说到底,这个变的方法,其实就是要多多临摹古人字帖,并不是说,你临摹一种字帖就成功了,如果你掌握的古人的写法多了,心中有数,在创作时,就可以把几个字帖中的写法融合在一起,这时,评委看后就会掌握,你的作品,既像这个古人,又像那个古人,好像还有自己的个性,这时的作品入展的可能性就太大了。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