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华瑶族自治县在湖南最南端,南岭北麓与广东、广西壮交界,被誉为神州瑶都。有瑶族长鼓舞,盘王大歌等传统文化,有江华苦茶、毛尖、香稻米茶油腐乳、盘王腊肉等特产。

瑶家十八酿是湖南最独特的风味小吃,有豆腐酿、辣椒酿、茄子酿、苦瓜酿、竹笋酿、丝瓜酿、莲藕酿、螺丝酿、米豆腐酿、油炸豆腐酿、香菇酿、蒜头酿、魔芋豆腐酿、冬瓜酿、南瓜花酿、牛耳菜酿、萝卜酿、蛋酿,可蒸炸炒烧烤,已经逐渐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1、江华文庙在县城沱江镇老街,始建于705年,现存是清1865年由旧学宫改建,规模宏大。占地1万2余平方米,整个庙宇长150多米,宽80余米,保存有石刻66方,有礼门、义路门、泮池、泮桥、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等,石刻浮雕是文庙特有景观。


2、潇贺古道在湘桂粤三省区交界,起于湖南永州,终于广西贺州,是古代沟通中原与岭南诸道中最重要的通道,也是古瑶族迁徙南岭的走廊,被称为2000多年前的国道,江华段已经有14处被纳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同善亭和安乐桥,桥头铺下蒋村
是秦汉王朝修筑,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海陆丝绸之路、征伐岭南的军事要道、水陆通道,连潇水、顺贺江、下西江、达广州,至今还保存着临贺古城、黄姚古镇、富川古明城等古城古村落。

2、阳华岩石刻在县城沱江镇东5公里,竹园寨村回山脚下。有唐至清代阴刻42方,字迹清晰的36处,大者高2米、宽1米,小者0.3米见方。书体有大小篆、隶、楷、行、草、籀,内容为题记、游记、述事、诗词、图铭等。第六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唐766年,道州刺史元结作阳华岩铭有序:道州江华县东南六七里有回山,南面峻秀下有大岩,岩当阳端,故以阳华名之。吾游处山林几三十年,所见泉石如阳华殊异而可家者未有也,故作铭称之。唐江华县令瞿令问以隶、篆、籀3种字体书并刻之,长290厘米,宽73厘米,世称三体碑。

阳华岩铭有序
宋代安圭的道州江华县阳华岩图并序较独特,高0.93米,宽1.13米,上部为篆体图题,中部为阳华岩地理形势图,下部为楷体图序,44行,每行15字,描绘了阳华岩20余处自然景观。

阳华岩图并序
3、九龙井原始檵木林在县城沱江镇东北5公里,面积10余亩,174株古树平均树龄500年。其中最大的檵木树胸径48.4厘米,高12米,树龄2000年以上。在群落中央有株三千年古樟,胸径1.78 米,高20米,冠幅18×16平方米,根系发达,其底部涌出九股清泉,故名九龙井。

4、豸山寺在县城西北豸山,始建于明1576年,现为1984年从水口镇回迁重建。右边是望江楼,还有六角望江亭。有观音阁、文昌阁、吕祖阁,佛道儒三教合一。





山上建于清朝七层白塔。


5、瑶都水街在江华县东南水口镇,长约3公里,以瑶族文化特色,是涔天河水库扩建形成。

6、秦岩洞在江华县城东南40公里,白芒营镇秦岩村,相传为秦始皇屯兵遗址。分桃源、水晶、天仙3部分,长4公里,其中水路1公里,水晶洞中泉水清澈见底。洞内有秦至清以来的石刻13方,门票60元含游船。

7、宝镜古村在秦岩洞东南大圩镇,清初1650年,名士何应祺从道县沿秦汉时期的潇贺古道溯水而上,定居于此。占地约5.4万平方米,现存砖木结构有9井18厅,房屋180栋,门楼7个、巷道36条,总建筑面积约11500平方米。木石雕刻,彩绘壁画,随处可见。

从南往北分布有走马吊楼、新屋、老堂屋、围姊地、何氏宗祠等8个相对独立的单元或院落,各个院落间有巷道相连。巷道口及主要通道都设有门,具有良好的防盗、防匪功能,其外围又有围墙相护,仅以西侧的八字门楼和北门楼作为主出入口。

村后临山处有4层高的炮楼和明远楼了望台,院外四、五百年间的老树有百余株。中国传统村落、国家文物保护单位,门票20元。

8、井头湾村在江华县南40多公里,涛杅镇北、大石桥乡南,龙虎山下。古建筑群占地约2000余平方米,依山错落分布,被称为瑶都水乡。清1684年,蒋氏先祖蒋汝新迁此,现已传至14代。







建筑多为三进,有两个天井、左右回廊四厢房,青砖蓝瓦和飞檐斗拱照壁。大块条石为基脚,屋内外木雕、石雕、砖雕工艺独特,有典型的徽派建筑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