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段时间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思考一个奇特的问题:星系可以在没有暗物质外光晕的情况下存在吗?但新的研究将这个问题翻转过来,调查一些暗物质晕在其中心没有星系的情况下是否存在——就像在宇宙中漫游的空心复活节彩蛋一样。
星系和暗物质在理论上是如此紧密相连,因为人们认为星系是气体和尘埃涌入太空井的结果,而这些井是由暗物质团块的引力影响形成的。当大量物质聚集在这些井中时,恒星就会形成。这会不断地“生长”一个星系,数百万年后,这个星系最终位于暗物质气泡中。
但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的计算天体物理学家伊桑·纳德勒(Ethan Nadler)正在探索无星系的“暗”暗物质晕可能存在的可能性。这一切都始于他计算出这样的光晕无法形成恒星的临界质量。
“我们观察到的每个星系都与居住在暗物质晕中是一致的。然而,我们不知道是否存在无法形成恒星的暗物质晕。换句话说,我们不知道是否存在完全黑暗、无恒星的光晕,“纳德勒告诉 Space.com。“无星或'暗'暗物质晕的中心不会有星系。”
纳德勒解释说,以前,恒星形成的质量极限被认为在 1 亿到 10 亿个太阳质量之间。这意味着仅在该质量极限附近的暗物质晕确实可以保持“暗”而不形成恒星,这表明它们的存在相当罕见。然而,纳德勒现在已经确定了一个新的、较低的恒星形成质量极限,这表明“暗”暗物质晕实际上可能比以前认为的更常见。事实上,他认为这些天体质量较小的版本实际上受到宇宙学模型的青睐。
恒星形成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是氢,这是宇宙中最轻和最基本的元素。纳德勒解释说,以前对恒星形成设置下限的尝试只考虑了最简单的氢形式的冷却,氢由一个围绕一个质子原子核运行的电子组成。然而,当考虑由两个氢原子键合在一起的氢分子的冷却时,他发现恒星可以在暗物质晕中形成,在大爆炸后大约 10 亿年,暗物质晕的重量仅为 100 万个太阳质量,比之前的计算预测要小得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光晕会通过积累更多的暗物质而继续增长,最终达到相当于当前宇宙中 1000 万太阳质量的质量。即使是比这更小的暗物质晕也会通过聚集质量而增长——但由于其他(更成功的)星系流入它们的辐射,它们的恒星形成会受到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