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上海人对豆子的热情从未减退?

星空旅人说美食 2025-03-30 18:07:14

有一天,我在上海的菜市场闲逛,偶然遇见了一个有趣的场景。

摊贩热情地吆喝道:“水豆——水豆——十元三斤!”我好奇地停下脚步,看着一大筐绿色的蚕豆。

旁边一个老伯笑着告诉我:“小伙子,这是我们上海人冬天的零食,过年时候最常备的家常菜。”我不禁感慨,在其他地方不太被重视的豆类,居然在上海人心中有着如此的重要地位。

春夏秋冬:豆类的季节变奏

在上海,每个季节都有属于自己的豆类盛事。

春天,小豌豆和蚕豆开始上市。

那一颗颗小巧的豌豆,剥开壳后直接水煮,加一点点盐就能品尝到鲜甜的滋味。

到了夏天,毛豆就是餐桌上的常客。

无论是盐水煮毛豆还是糟卤毛豆,都是凉爽夏夜不可或缺的小菜。

秋天来了,刀豆、扁豆、长豇豆大量上市,按上海人的说法,用这些豆子“?”出来的菜特别好吃。

冬天虽然百草凋零,但上海人从不缺豆,黄豆和晒干的豆类则是主角。

它们伴着各种荤菜一起煮,温暖人心。

从“水豆”趣谈:上海方言里的豆子故事

说到“水豆”,这是一个让不少外地人摸不着头脑的词汇。

其实,“水豆”就是在上海话中对蚕豆的称呼。

这样朴素的称呼方式,带有浓浓的地方风味,像吃豆子一样自然。

很多在上海生活多年的人可能也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上海人把蚕豆读成水豆了吗?

其实,“水豆”的叫法来源于上海话的发音,虽然稍有偏差,却透着一种独特的亲切感。

在上海人的童年记忆里,晒干蚕豆是必不可少的。

每到蚕豆季末,那些发黑变老的蚕豆会被晒干,做成“油氽豆瓣”或者和其它食材一起焐酥。

虽然近年来这种家常味道逐渐少见,但它一直是上海人心灵深处的一份乡愁。

毛豆、蚕豆与豌豆:百搭食材的上海做法

上海人不仅吃豆,更善于把豆子变成色香味俱佳的美食。

毛豆是上海家庭夏天不可少的下酒菜,随便一煮就能成为整桌菜的灵魂所在。

人们在炎热的夏夜里,一盘毛豆、一瓶老酒,就是三五好友聚会的最佳搭配。

蚕豆则有着绝对的粉丝基础,无论是用盐干炒成爆米花般的“盐炒豆”,还是被慢慢熬煮成“独角蟹”,都勾起不少上海人的儿时回忆。

还有那小巧可爱的豌豆,更是厨师们喜爱的夺目食材,翠绿的颜色一旦混入菜肴中,就仿佛在平淡无奇的饭菜上点缀出了无尽的生机。

上海人在不同的季节享受着不同的豆类,每一口都品尝着来自大自然的馈赠和家乡的味道。

上海人的豆类干货储备与创意料理

到了冬季,上海人家就把晒干的豆类拿出来,进行各种创意料理。

要说到黄豆和猪脚,那是冬天最经典的搭配之一。

一锅慢炖,里面黄豆炖的软烂,与猪脚的胶质相结合,那种浓郁丰腴的滋味足以温暖整个冬天。

在上海人的厨房里,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各种用豆子做成的小食或汤羹,像赤豆汤、绿豆汤一直是上海人的最爱。

尤其在过去物资不太丰富的年代,豆子常是许多家庭餐桌上的主角。

无数的家庭就是这样将普普通通的豆子变成了美食,度过了那些紧张而富有创造力的日子。

上海人对豆子的热情不仅仅来源于食物本身的美味,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

对豆子的钟爱反映了他们对简单、质朴生活的欣赏,以及对地方文化的热爱。

豆子不是平淡的饮食习惯,而是承载了一代代上海人的记忆和智慧。

无论将来豆子的品种和做法如何变化,上海人对豆子的那份热情始终未曾减退,因为这种热情已深深融入上海人的生活和文化之中。

每一口豆香,那都是一段丰富的历史和一种持久的味蕾享受。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