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李先念视察家乡红安,大怒:我是国家副总理,不是红安副总理

花开无田 2023-05-06 23:58:13

1960年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的李先念在新中国建立后第二次回到了家乡红安。

李先念是红安人,在红安也有不少亲人尚在,按道理荣归故里,当然是一件令人开心幸福光辉的事情,可是这一次的回乡之旅中他却发了火。

“我是国家的副总理,不是红安的副总理!”

这话很重,而且还是对着自己的姐姐所说。是什么原因让李先念会对至亲之人说出如此的话语?

李先念回乡

1909年,李先念出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李家大屋的一户贫困家庭。他在家中排行老八,兄弟姐妹众多,又兼动荡年月,生活条件可想而知。

9岁时他才就读私塾,后又因家贫实在无力继续就读便学起了木工。而就在这早早接触社会之中李先念也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影响,并决定投身其中。

1926年,17岁的他便参加了农民运动,并于次年率领乡党参加了黄麻起义。这也让他真正走上一条光明的大道。

此后,他参加了反三次“会剿”战斗,红四方面军的四大战役,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战功不断职务也不断擢升。

1949年5月,李先念出任湖北省委书记、主席、司令员兼政委,主政湖北。

而在这一期间,他从实际出发,团结各级群众干部,为一如剿匪、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等工作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得到了群众和中央的认可。不过,若非要说有谁“不认可”的话想必就是李家大屋的乡党们了。

“做了大官,忘了家乡,也不回来看看!”

这是李先念在1950年托请李家大屋的几位长辈来武汉作客时,几位老人家席间的话语。李先念乍听当然有些愠怒,不过他又何尝不明白这是乡亲们想让他早点回故乡看看罢了。但身为一省的主政者,他却不能立刻去故乡,新中国初立一切百废待兴他必须要先人后己,先公后私。

不过乡情又岂是能割舍的,席间他还是许下了三年内回去的诺言。

“三年我若不回去,让父老乡亲们骂我!”

1953年春,在张体学的陪同下李先念乘坐吉普车回到了红安,算是还愿。

在红安他住了三天,三天里他参观了红安县组织修建的第一座小型水库马鞍山水库;来到了红安中学视察,期间更是细致入微的询问教学情况,还嘱咐随行人员要保障孩子们有书读,再穷不能穷学校,再苦不能苦后代;期间他还参加了红安县干部扩大会议做了报告。可以说这一次回乡之行,李先念无疑是开心至极的。

然而,他的第二次回乡之行却透着沉郁的氛围。

1954年夏天,李先念被调任中央,并在9月份被委任为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彼时的国家正在推进经济建设,作为周恩来、陈云的助力他助力良多。

而在1960年10月,他又一次重返故乡红安。此次回乡,李先念只住了一天多,期间更是平添了几分沉郁。

当时在时任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县委书记张景田的陪同下,李先念来到了红安。彼时的中国,适逢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灾荒十分严重,其实红安也并不例外。他询问张景田的红安灾情,张景田并无隐瞒如是告知。

知道灾情严重,李先念又指示可以“以瓜代粮”,毕竟红安地处山区多山地、荒地,种植一些瓜果至少也能抵御灾年。期间,李先念也不无感慨的表示都是逼出来的,希望大家携手共渡难关。

不过,当天夜里姐姐李德琴和侄子陈锡民来到县城后,李先念显然并不想放过深入了解的机会,便又询问起了姐姐和侄子。

当听到陈锡民回答已经有很多人得了黄肿病后,李先念说到“这是缺营养啊,要多吃点黄豆”,但这一句话说完姐姐便说到“田里土壤龟裂,哪里能长黄豆”。继而姐姐更是表示“先念,你如此大的官,红安缺粮你也不管管!”

言语中自然有着责备、希冀,情感复杂,可是李先念却立刻严肃说到“全国到处都缺粮,我也招架不住,我不是没有粮,可我是国家的副总理,不是红安的副总理!而要发粮,只能按照规章制度由省里调剂。”

翌日,李先念看望了受灾群众,而王任重在眼见百姓面黄肌瘦后也当即拍板要调杂粮和黄豆接济红安。

由于政务繁忙,李先年很快便告别故乡,重返岗位。不过此间的心情,仍是难免悲戚。

小结

中国人骨子里有着深厚的故乡情怀,即便是李先念这样的人物也概莫能外。

而故乡的一切也一直牵扯着游子的心,即便他们可能许久才能回一次故乡,可有故乡在就有根在。

他们因故乡而喜、而悲。

1 阅读: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