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的这句诗,如一幅淡墨画卷,将人们引入那思念绵绵的清明时节。在荆州,这片被楚文化深深浸润的土地上,清明节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段连接古今的情感纽带,承载着丰富的习俗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追思先贤,祭扫寄情
荆州清明,祭祖扫墓乃头等大事,此俗源远流长,源自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仪,后渐入民间,成为不朽之民俗。每逢清明,荆州街巷间,人们手提佳肴、鲜果,怀揣香烛纸钱,踏上祭扫先人之旅。江陵、监利之地,更有以土块压白纸于墓周之俗,寓孝敬之意。扫墓之际,培土、除草、修树,墓地焕然一新,庄重仪式感中寄托着对先人的无尽缅怀。荆州人称此俗为“插青”,彩纸剪成细条,挂于竹棍,制成“清明吊”,插于坟头,微风轻拂,似生者与逝者间情感的桥梁,传递着绵绵思念。
新时代下,祭扫形式更趋多元。除家庭祭扫外,机关、学校亦组织青年学子,前往烈士陵园,敬献花篮与小白花,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血脉,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春日盛景,习俗纷呈
荆州清明,不仅限于祭扫,更有诸多趣味横生、文化内涵丰富的习俗,彰显着这片土地的独特韵味。
• 插柳祈祥,福泽万家:清明时节,荆州处处柳绿花红,过去,家家户户门楣上、发间,皆可见嫩绿柳枝。此俗源自汉唐,彼时人们认为柳枝能驱毒虫,保平安。至今,荆州仍有“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之谚。柳枝插门,或编成环戴头,寓意驱邪纳福,为生活添一抹生机与希望。
• 风筝翱翔,春日逐梦:放风筝,荆州清明之一大乐也。古时,风筝承载巫术之意,人们将灾祸疾病写于风筝,放飞高空,剪断线索,寓意秽气随风而去,好运随之而来。今朝,虽无此神秘,但放风筝仍为亲近自然、放松心情之佳选。清明之际,荆州郊外、广场,风筝漫天飞舞,大人孩童欢笑奔跑,尽享春日欢愉。夜幕降临时,风筝下挂彩灯,如夜空繁星,人称“神灯”,为清明之夜增添几分浪漫与奇幻。
• 踏青寻芳,自然之约:春秋战国时,楚人已称清明为“游春”。古时妇女,平日深居简出,唯元宵、清明等节方可外出。清明时节,春光正好,荆州妇女梳妆打扮,穿上新装,踏青寻春。如今,踏青之俗仍盛,公安、监利等地,更有踏青挑芥菜之特俗,民谣传唱:“三月三,芥菜赛牡丹。女人不插无钱花,芥菜一插米满仓。”妇女挑芥菜插发间,寓“插吉”之意,祈愿吉祥。城里人则喜登高踏青,城墙漫步,远眺城市与自然交融之美景,感受春日之温柔。

寒食遗韵,饮食之趣
清明,实为复合之节,融寒食节元素于其中,饮食亦有独特讲究。
寒食之源,与介子推之故事息息相关。晋公子重耳流亡时,介子推忠心耿耿,割股奉君。重耳归国为君,封赏功臣,却忘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争功,隐居深山。晋文公醒悟,亲寻介子推,为逼其下山,放火烧山,不料介子推母子葬身火海。晋文公悔之晚矣,遂定寒食节,禁火全国。
受寒食影响,荆州清明饮食亦有特色。是日,人们不生火烹饪,而食青团、糯米糖藕等冷食。监利之地,更有芥菜团子之俗,以新鲜芥菜制之,清香四溢。此外,荆州各地还有食地米菜煮鸡蛋之传统,据传食之可防头昏,为春日健康添一份保障。
习俗演变,传承创新并行
时代变迁,荆州清明习俗亦悄然变化。
祭扫之式,昔日烧纸钱、放鞭炮以寄哀思,然此举既污染环境,又存安全隐患。如今,荆州人渐趋选择敬献鲜花、植树等绿色祭扫方式,既寄哀思,又护环境。祭扫场所亦积极响应,推鲜花换纸钱、塑料花之活动,倡导文明祭扫。生态安葬理念亦渐入人心,树葬、花坛葬、草坪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为越来越多家庭所接受。
虽习俗变迁,然清明所承载之情感与文化内涵恒久不变。其仍为荆州人缅怀先人、传承家族文化之重要时刻,亦为人们亲近自然、享受生活之美好契机。于此特殊节日里,荆州人将继续传承发扬这些独特习俗,让古老传统在新时代焕发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