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的共享单车,在武汉市14个区域中,目前只有新洲区没有投放(新洲区的地理位置,相当于上海的宝山区,广州的南沙新区,距离市区相对较远,城市化不算太发达),市区只有共享自行车,部分郊区过去还有共享电单车,但从2025年开始,黄陂和东西湖的共享电单车先后退市,全部更改为共享自行车
共享电单车,从诞生那天起就充满了争议,不喜欢的人认为共享电单车不安全以及不守规矩,喜欢的人则觉得电单车能节省体力,没有自行车骑着那么累
很多人认为共享电单车适合郊区,希望武汉市能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市内的共享自行车,还有美团和哈啰竞争一下,黄陂的共享自行车则独此一家,从小编实际体验和网友的反馈来看,共享自行车在郊区有如下的几个缺点:
操控性能极差。和家用自行车比起来,共享自行车真没有操控性,龙头很硬不说,关键是骑不出速度来,小编骑过几次,咱的一双小短腿都快成风火轮了,共享自行车仍然是慢条斯理地往前走累,是真的累。冬天手冻得痛,夏天出一身臭汗,本来骑共享自行车是为了节约时间和体力,时间或许能节约,但体力很可能会透支真不便宜。过去的共享电瓶车15分钟收2.5元,但起码可以跑5公里,不用出汗,如今的共享自行车15分钟也收2.5元,却只能跑个3公里,人还累死跑不远。过去的共享电单车半个小时可以跑10公里,符合郊区地大的实际情况,如今骑自行车你要跑10公里,会把你累得够呛,过去有共享电瓶车,像盘龙城这样的地方都可以到达,如今的自行车,只能把你送到最近的公交车站
郊区面积大,人少,交通没有市区那么繁忙,其实是蛮适合电单车通行的(10公里以内,电单车就是王者)
有些人担心共享电单车不安全(比如不带头盔,走机动车道、走人行道、闯红灯等等),其实这不是车子的问题,而是交通管理方面的问题(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一个人人守法的社会,大家都开160公里的时速都很少出交通事故,一个马路上人人争先恐后的地方,就算时速只有20公里也到处是交通事故
禁止共享电瓶车上路是很容易的,但对解决交通问题却毫无帮助(大禹治水的故事大家都听过,他的父亲鲧,治水只知道堵,哪里决堤了就修哪里,结果是堵了这处,决堤了那处,大禹总结了他父亲的教训,治水采取疏通的方法,让水流有地方可去,自然大堤的压力就会减轻许多)

各位觉得武汉郊区,可不可以允许共享电单车继续运营呢,欢迎在文章后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