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近日,特朗普大楼前的数百人游行示威,再次将“言论自由”推上风口浪尖。
而最直接的导火索竟是,支持巴勒斯坦的声音,在美国竟被与“恐怖主义”划上等号?
于是这让人不禁想问,美国不是一直标榜言论自由吗?怎么现在老是压制不同意见?
信源:纽约警方逮捕百余名进入特朗普大厦抗议者 2025-03-14 新重庆-重庆日报
言论自由的抗议
如今,特朗普大厦门前的抗议,并不是凭空冒出来的。
哥伦比亚大学一个亲巴勒斯坦学生代表马哈茂德·哈利勒被抓了,还要被驱逐出境,瞬间点燃了炸药桶的导火索。
再加上哥伦比亚大学处罚参与亲巴勒斯坦抗议的学生,开除的开除,停学的停学,连毕业证都给吊销了,这更是火上浇油,惹得更多人不满。
这些学生就因为支持巴勒斯坦人,就受这么重的处罚,很多人觉得这就是明摆着打压言论自由。
随后“犹太和平之声”组织,马上就出来号召大家上街抗议特朗普政府。
示威者冲进特朗普大厦,喊着“打倒纳粹而不是大学生”和“释放马哈茂德,解放巴勒斯坦”的口号,想用这种激烈的方式引起政府注意,逼他们改弦更张。
他们说要“接管特朗普大厦”,表示集体抗议。
结果纽约警察立马行动,抓了快一百人,把他们都赶了出去。
虽然抗议失败了,却在社会上引起了更大的反响。
美国一直把自己吹成言论自由的灯塔,动不动就说别的国家压制言论自由、侵犯人权。
可是,实际上美国言论自由的处境越来越糟,很多政治话题成了禁区,而且明显不公平。
就拿巴以问题来说,支持以色列和犹太人就被认为是言论自由,可你要是支持巴勒斯坦人,为他们争取合法权益,就会被说成发表危险言论,甚至是支持恐怖主义,搞不好就被抓、被审判、被驱逐。
这种双重标准,完全是在歪曲言论自由的原则。
特朗普的做法
其实特朗普政府态度强硬,可不是偶然的。
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特朗普一直迎合保守派和极右翼的口味。
他知道这些人是他最铁杆的支持者,为了讨好他们,他连左派和中间派都得罪了。
这种政治策略,只会让美国社会更加分裂。
再加上亲以色列的利益集团在美国政坛和媒体很有势力,他们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很大,所以美国政府在巴以问题上这么偏袒以色列,也就不奇怪了。
马哈茂德·哈利勒,这个名字成了这场抗议风暴的中心。
他出生在叙利亚的一个巴勒斯坦难民营,在英国驻黎巴嫩使馆和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工作过。
去年12月,在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拿到了硕士学位。
他是个学生领袖,积极参与了哥伦比亚大学的亲巴勒斯坦抗议活动,成了学生和校方谈判的主要代表之一,所以也受到了一些关注。
2023年10月加沙战争爆发后,美国很多大学都爆发了大规模的示威,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还建了个“加沙团结营地”抗议,要求学校撤回在与以色列有业务往来的公司的投资。
哈利勒作为学生代表,经常接受媒体采访,这就引起了亲以色列活动人士的注意,他们要求特朗普政府启动对他的驱逐程序。
2024年4月,哈利勒因为参与示威被哥伦比亚大学停学,但因为证据不足,第二天就被撤销了。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
3月8日晚上,哈利勒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宿舍里被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ICE)的特工带走了,当时他怀孕8个月的妻子就在旁边。
ICE的网站显示,哈利勒已经被转移到路易斯安那州的一个拘留中心。
美国国土安全部说,哈利勒被捕是因为他“领导了与被指定为恐怖组织的哈马斯有关的活动”。
特朗普还在社交媒体上说哈利勒是“激进的外国亲哈马斯学生”,还警告说“这只是未来许多逮捕中的第一次”。
虽然面临困境,哈利勒和他的律师并没有放弃,他们向联邦法院提起诉讼,想阻止哥伦比亚大学向美国众议院教育与劳动力委员会提交学生纪律记录,还要求联邦法官释放哈利勒。
一些活动人士也在网上发起请愿,要求美国国土安全部立即释放哈利勒,还要求哥伦比亚大学取消允许ICE无需搜查令进入校园的协议。
看样子,一场更大的风暴就要来了,那么哈利勒的命运会怎么样?美国社会越来越分裂的局面又该如何解决?
“自由灯塔”的失色?
其实哈利勒的遭遇不是个例,它反映出美国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对抗越来越严重。
特朗普政府压制不同意见、侵蚀言论自由,正在把美国社会推向分裂的边缘。
这种压制不仅体现在对个人的打压上,还体现在对公众舆论的引导和控制上。
通过操纵媒体、散布假消息,政府想塑造一种对他们有利的说法,把任何反对的声音都扣上“危险”、“不爱国”的帽子。
在巴以问题上,这种舆论操控特别明显,支持以色列的声音被放大,支持巴勒斯坦的声音被压制。
这种不平衡的舆论环境,让很多人不敢公开表示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怕遭到报复和打压。
时间长了,美国社会就会失去多元的声音,陷入单一思维。
特朗普政府的强硬政策,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撕裂,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这背后有很深的社会根源。
近年来,美国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种族矛盾越来越尖锐,不同群体之间的隔阂和对立情绪越来越深。
特朗普的出现,正好迎合了部分民众的焦虑和不满,他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反对建制、反对精英的斗士,赢得了不少支持。
特朗普的民粹主义言论,以及他对社会矛盾的利用和煽动,不仅没解决美国社会的问题,反而加剧了社会的分裂。
他把矛头指向移民、少数族裔和其他弱势群体,把他们说成是社会问题的替罪羊,以此转移公众视线,掩盖自己政策的失败。
未来,美国社会的前景令人担忧,特朗普政府的强硬政策可能会引发更大规模的社会抗议和冲突。
继续压制不同意见,只会加剧社会的不满情绪,最终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社会动荡。
如果美国社会不及时反思,重建对言论自由的共识,那么这个曾经的“自由灯塔”就会黯然失色。
笔者认为
如今,这场关于言论自由的斗争,还在继续。
我们不禁要问,美国社会能不能走出这片阴霾,重新找回昔日的荣光?在分裂和对立的漩涡中,希望的微光又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