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高分神作,不能错过的冷门佳片!

黑八娱乐说 2025-03-19 06:44:34

是一部2023年在意大利上映的电影,拿下了那一年的年度票房冠军。

前年年上线流媒体后,小黑第一时间看完便很喜欢,也成为了我去年的个人年度十佳电影之一。

可喜可贺的是,这部电影最近引进国内院线后,受到了更多观众的高度赞誉。

豆瓣评分从年初的9.0,迅速攀升到9.4。

如此高口碑,在近几年的电影中实属凤毛麟角。

相信许多伙伴已经看过这部电影了。

但小黑还是想推荐一把。

《还有明天》

C'è ancora domani

01卖身契

故事发生在1946年的罗马。

迪莉娅是一名困在柴米油盐中的底层妇女。

她每天除了伺候丈夫、三个孩子、瘫痪在床的公公,还要无缝衔接四份工作:注射针剂、缝补衣物、组装雨伞、洗晒衣服。

就连二战空袭期间,也照常不误。

辛苦赚来的血汗钱,迪莉娅却无权支配,每一分都必须主动上交给丈夫…

婚书之于迪莉娅,更像是一纸卖身契。

即便忙前忙后累死累活,随叫随到,也不被允许在餐桌前坐下,只能像女佣一样,站在一旁待命。

更凄苦的遭遇,是丈夫日复一日的家庭暴力。

挨完打,迪莉娅还得给丈夫抹发油、喷香水,把他伺候好,送他出门找别的女人消遣。

有时候,挨打甚至不需要什么理由。

早晨迪莉娅刚睁开眼,就可能被丈夫甩耳光。

偶尔良心发现,丈夫会用一个听起来无法反驳的理由,为自己开脱罪责——打过两次仗。

闺蜜鼓励她搞外遇,女儿支持她逃离。

但迪莉娅选择委曲求全,独自吞咽心酸苦痛。

一切,为了孩子…

每天下班,迪莉娅都会路过一家汽修厂。

厂里的一名工人,是她错过30年的青梅竹马。

即便满腔遗憾,迪莉娅也始终保持着一位有夫之妇该有的距离,仅以简单的寒暄交流…

有一天,汽修工问迪莉娅,几天后自己将动身前往远方追寻更好的生活,要不要一同前往。

犹豫之际,一封书信把她的心绪搅得更乱。

迪莉娅又惊又喜。

距离新生活一步之遥,她该何去何从?

02婚姻

是什么将女孩变成了女人,是婚姻。

当迪莉娅在女儿和她未婚夫身上看到自己年轻时的影子后,她明白了婚姻会使女儿的命运通往何处。

女儿和未婚夫在门口嬉戏,假装爱神丘比特之箭射中了他的心;

女儿嘴上的口红被未婚夫抹去,因为她上班的时候不能化妆,她的美只能给他一个人看。

女儿的今日正是母亲的昨天,迪莉娅亲手断送了女儿的婚姻。

在投票的当日,她把攒下来的婚纱钱变成了学费钱,给予了女儿光明的未来。

无论是清晨突如其来的一巴掌还是不小心煮废晚饭后的家暴,亦或是麻木的满足丈夫的性需求,暴力一直贯穿迪莉娅生活始终。

奥斯卡获奖影片《女人们的谈话》中也涉及非常多性暴力的画面,主创在采访中谈及这些暴力画面的呈现方式,她们认为再现性侵场景是非必要的,仅用女性醒后的崩溃、身下的血液、小女孩的台词等完成了内容的表达。

需要描绘性侵场景时,女性导演的镜头往往会对准侵害者本身,聚焦他们可憎的面孔,也避免荧幕外观众将性暴力场面进行凝视的可能。

(《女人们的谈话》)

无独有偶,在本次《还有明天》中,自导自演的宝拉·柯特莱西创新了暴力镜头的呈现方式,将音乐与暴力融合,将家暴场景处理为了滑稽的双人舞。

伴随着音乐的响起,在脚步的舞动中,重现了迪莉娅的婚姻,每一次移动都伴随着丈夫的一次家暴。

不仅如此,迪莉娅身上的伤痕是转瞬即逝的,正如家暴带来的物理伤害会随着时间消失,但心理伤害却始终笼罩着迪莉娅。

于是在影片中,女性受到的荧幕暴力不再是对某些男性观众欲望的迎合,这种非人的折磨以一种不加修饰的叙事手法展现,暴力景观不再被浪漫化、也不再被二次消费,迫使观众直面着迪莉娅身上承受的一切。

03门里和门外,母亲和女儿

这种寻找之所以必要,甚至比逃离当下更为必要,除了大的层面,更重要的其实正是个体层面,电影也给出了隐秘而充分的线索来暗示。

片里有两重彼此呼应的关系设计,一重是门里和门外。

门作为外界和小家的间隔,在片子里完成了对社会表面和内里的象征。

门的外面显得安宁和平,迪莉娅丈夫会和和气气打牌,迪莉娅可以和闺蜜抽烟谈笑,邻居们可以随意说话,挑衅迪莉娅甚至打架,人们还偶尔会在街上一起跳舞。

但门内的女性处境,是更关键的叙事中心,迪莉娅每次被家暴,都是丈夫狠狠关上门作为信号,他们的孩子和邻居都对此形成了习惯,甚至是漠然。

这便是以存在婚姻关系的一个普通家庭,来揭示当前所谓平和氛围的虚假,没有任何人能保证一扇门被关上后,会发生什么,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小单位,家庭的背面便等同于社会的背面。

在这一基础上,迪莉娅逃离一扇门,也只可能是逃进另一扇相同的门,活在弥散分布的父权压迫之下,这是和她当下的痛苦一样确定的事情。

另一重是母女关系。

迪莉娅和女儿在经历上不断形成重合,她们遇到的男人在婚前都显得比较讨喜和正常,甚至取悦她们的把戏都是同一套,让女孩假装开枪,他假装中枪并顺势跪倒,制造出一种平等甚至自愿处于权力低位的假象。

这两个男人的本性也几乎一致,在即将结婚之际,女儿的未婚夫在谈笑间,突然严肃地跟女孩说:“你只能化妆给我看,你是我的。”

听到这一切的迪莉娅,为此用尽手段,阻止女儿结婚,更让女儿拿自己私藏的钱去读书,也便因此具备了迫在眼前的意义。

她的从前是女儿的现在,她的当下很可能就是女儿的未来,阻止女儿走向婚姻,也便是截断女性苦难的代际延续。

母女的关系还有一层隐秘的对应是,她们都做了利于“明天”,利于全体女性的选择,且同时都考虑了自身处境。

迪莉娅没有选择离开家庭,是抱着牺牲自己的信念策划、完成了一场投票。女儿在生活中一直不敢于帮助迪莉娅,不敢反抗父亲的家暴,但最后选择为迪莉娅送上了遗失的选票。

这样的描写便是落在了对个体选择的包容上,女性可以决定自己在婚姻里的去留,可以选择自保,即使有意改变自己的困境,也可以没那么干脆利落,没那么符合所谓觉醒女性的范式。

这是导演贯彻女性视角的宽容表达,更为这个“还有明天”的主题添了一层厚度。

毕竟,到底有没有明天其实我们都不知道,也只能是鼓励前进,期待“明天”,但少去苛责每一个活在新旧交替之间,仍未抵达“明天”的人。

也许也只有这样,我们前进的勇气才会更多一点,再多一点。

0 阅读:12

黑八娱乐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