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视察重庆,对着一名理发匠激动大喊:司令,您怎么在这

紫星薇辰说历史 2025-02-27 11:42:41

1958年,新中国石油工业部部长李聚奎被授予了开国上将军衔,重回部队担任总后勤部政委一职。

为了尽快的完成现代化军队正规的后勤建设工作,李聚奎将军带着人深入各大军区,视察了解部队后勤补给的实际情况。

视察重庆的时候,将军碰到了一个走街串巷的理发匠。

仔细的端详了几眼后,李聚奎将军有些不可置信的激动大喊:“司令,您怎么在这?”

能被开国上将喊司令的理发匠到底是谁?他和李聚奎之间又有什么让人感怀的往事呢?

长征路上的先锋官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做出了重大的历史性决定,长征拉开序幕。

当时的蒋介石想要一举把红军这个“心腹大患”给消灭在南方地区,所以布置了重兵对红军围追堵截。

想要扭转这个艰难的局面,就必须要有一支能打硬仗的红军队伍为大部队趟开一条血路。

这支部队也就是民间常说的开路先锋。

自古以来,战场上的先锋部队既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也必须提前面对一路上所有的危险和困难。

想要做到这一点,这个先锋部队的指挥官就一定要非常的优秀。

他不但要能打硬仗、敢打横仗,还要脑子灵活,可以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收获。

思前想后,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最终点了李聚奎的将,准备让他这个上任不久的红一师师长担此重任。

在当时所有的红军师长中,李聚奎是最特殊的那一个。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在加入红军之前,曾是国民党将领唐生智部队中的士兵,后来还跟随着唐生智参加了北伐。

1928年7月的时候,他因对国民党彻底失望,这才投到了彭老总麾下。

能够从一个投诚过来的国民党士兵一跃成为红军主力师的师长,李聚奎在打仗方面真的是很有两把刷子的。

在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中,他巧妙的指挥部队以寡敌众,最终消灭了国民党数千人,而且还俘虏了敌方师长。

最让人惊叹的是,这一仗他所率领的部队仅仅伤亡了不到50人。

李聚奎的神奇表演不但粉碎了敌人的“围剿”意图,而且还大大的鼓舞了我军的士气。

战后中央军委专门授予了李聚奎二等红星奖章。

正是因为他敢打仗会打仗,所以这份为大军开路的殊荣才最终落在了他的头上。

得到消息之后的李聚奎非常激动,当即就命令连级以上的干部开了个军事会议。

最终他决定带领第一团出发,去完成这个神圣而又无比艰难的任务。

第一团是整个红一师最能打的队伍,团长杨得志更是红军里面威名赫赫的虎将。

李聚奎相信有他和杨得志在,前方的国民党军队就算是布下了铜墙铁壁,他们也一定能够砸出一个大窟窿来。

屡创奇迹

长征路上出现的第一个天堑就是乌江。

这里地势险要,水流湍急,是国民党寄予厚望的固守之地。

为了防止红军偷渡,对岸的国民党守军还提前弄走了江面上所有能够见到的船只。

因为此时国民党部队的十几万人就紧紧的追赶在后面,所以李聚奎丝毫不敢犹豫,一到江边就下令让杨得志扎竹排强渡乌江。

在杨得志率领自己的一团顶着敌人的枪炮前进的时候,李聚奎也把生死置之度外,亲临一线指挥。

国民党守军完全没有想到红军会如此的厉害,猝不及防之下,纷纷成为了一团战士枪下之鬼。

等后面追赶的国民党军队到达江边的时候,红军早就已经渡江而去,只留下一地的脚印。

遵义会议之后,毛主席重新拿回了红军的指挥权。

在他老人家的精妙调动下,国民党军队如无头的苍蝇一样,乱作一团。

这让李聚奎肩膀上的重担稍稍的轻松了一些。

1935年5月,红军渡过了金沙江,眼看着就要彻底跳出国民党的包围圈了。

当时拦在红军面前的最后一道难关就是大渡河。

这条河的凶险是要远超乌江的,当年太平天国最会打仗的“义王”石达开就是在这里被清廷借助天险给剿灭的。

国民党守军早就在这里布下了重兵,叫嚣着要让红军重蹈石达开的覆辙。

面对这样的天险,足智多谋的李聚奎一时间也有些无从下手,最后只能先带着警卫人员去河边侦察。

侦察的情况很不乐观,河岸这边能用的船只早已经被国民党军队劫掠走了。

现如今想要过河,就只能从空中的铁索上爬过去。

但敌人又不是傻子,他们在对岸布置的重武器肯定都早就对准了铁索桥。

这种情况下想要爬过去,几乎十死无生。

就在李聚奎苦思冥想过河之法的时候 ,他突然从望远镜里面看到不远处竟然停着两艘小船。

经过一番侦察后,李聚奎得知这两条小船是对面国民党军队开过来的,此时船上的人正在附近的村子里面鱼肉百姓呢。

已经想到办法的李聚奎当即就命人拿下了这两条小船,并让杨得志等人都做好了随时渡河的准备。

次日天刚蒙蒙亮,李聚奎就下达了强行渡河的命令。

在炮火的支援下,一团的勇士们兵分两路,一路乘坐小船驶向对岸,一路则是顶着敌人的子弹沿着铁索向对岸爬去。

凭借着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一团的战士们在敌人不可置信的眼神中征服了大渡河,彻底打通了红军的生命线。

长征胜利以后,周总理盛赞“红一团师天下第一团”。

毛主席也给出了极高的评价:“红1团在这次大转移中是立了功的,你们一直走在我的前面。”

面对主席和总理的赞誉,杨得志非常的谦逊,说强将手下无弱兵,这都是李聚奎师长的功劳。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李聚奎带兵确实有一手,他的麾下还真的就没有一个孬种。

和抗日义士结缘

1936年10月,李聚奎率部加入了西路军,开始了红军史上最悲壮的一次远征。

面对马家军的围追堵截,身受重伤的李聚奎无奈只能装成叫花子,用两个多月的时间,横跨千里一路乞讨着回到了延安。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李聚奎出任129师386旅参谋长,是旅长陈赓的得意助手。

386旅打响自己威名的“神头岭一战”,就是刘伯承师长、陈赓旅长和李聚奎参谋长一起谋划的。

为了选出一个最适合伏击的地点,李聚奎带着警卫人员把周边的地形都走遍了。

最后终于是找到了合适的地方,把伏击战场定在了“神头岭”。

这一仗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共消灭日寇1500余人。

战后日本人复盘的时候,都忍不住感慨,说这一次八路军的战术是最一流的游击战术。

在陈赓和李聚奎的精密配合下,他们指挥部队打的日寇苦不堪言。

气急败坏之下,日本人还在自己的坦克上挂了一面“专打386旅”的旗帜。

1938年,李聚奎被调到了徐向前元帅的麾下,跟着他在冀南征战。

当时冀南有很多自发组织队伍抗日的义士,段海州就是其中之一。

李聚奎到冀南后,徐帅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收编段海州部。

之所以派李聚奎去做这件事情,是因为段海州和他一样,曾经都在国民党那边任过职。

有李聚奎这么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摆在眼前,相信一定是更加有说服力的。

事情果然不出徐帅所料,在李聚奎“现身说法”之下,段海州很快就答应了下来,率领自己的人全部加入到了八路军序列中。

这让徐帅非常高兴,任命段海州为129师青年纵队的司令员,并让和段海州一直接触的李聚奎去给他当政委。

别看李聚奎平时一直都冲锋在第一线,但其实他做思想工作也是非常有一套的。

在他的帮助下,段海州很快就适应了新身份,率领青年纵队在战场上接连打了好几个漂亮仗。

这天李聚奎正在忙自己的事情,段海州忽然一脸复杂的找了过来,说自己眼睛不舒服,想要回老家去找医生看一看。

因为手头的事情牵扯了李聚奎大量的精力,所以他没有第一时间察觉出段海州的不对劲,就目送着对方离开了。

殊不知段海州的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一开始李聚奎非常想不通,不明白段海州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决定。

后来经过多方打听,他才知道石友三之前曾对段海州有活命之恩,现如今石友三亲自写信想招,段海州只能无奈的离开了八路军队伍。

这件事情虽然没有引发其他不好的结果,但一直都是李聚奎心中的一个遗憾。

段海州

故人再一次的重逢

抗日战争时期,李聚奎一直都在东北工作,只不过很多时候负责的都是后勤以及参谋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李聚奎被调到了第四野战军司令部担任副参谋长。

因为他在后勤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工作经验,因此上抗美援朝爆发以后,中央军委让李聚奎出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一职。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内依旧比较困难,所以这个重点担负战争后方勤务的工作并不好干。

为了不让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在前线饿肚子,李聚奎使劲浑身解数,想尽各种办法给战士们保证物资供给。

但随着战争的时间越来越长,李聚奎这里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就在他为了军粮问题夜不能寐的时候,忽然想到了1936年他乞讨的往事。

当时李聚奎在河西走廊乞讨的时候,有好心人曾给过他一把炒面。

正是这一把易于保存,食用方便的炒面让他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想到这里他再也坐不住了,当即就叫来了人开始尝试制作炒面。

在几经改良后,非常受志愿军战士欢迎的炒面终于是制作完成。

炒面的出现完美解决了志愿军战士的吃饭问题,给战争胜利提供了巨大的助力。

所以美国人败退之后,朝鲜政府给李聚奎颁发了自由独立一级勋章。

1955年大授衔的时候,由于李聚奎已经是新中国工业石油部的部长,所以他并没有被授予军衔。

1958年他卸任以后,在毛主席的关怀下,他正式被授予了开国上将军衔,并重回军队担任总后勤部政委。

当时我军有的部队在后勤方面都存在着浪费和盲目铺张的问题。

这是干了一辈子革命的李聚奎不能忍受的,所以他带着人深入各地视察,详细了解实际情况,想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后勤管理制度。

在重庆视察的时候,李聚奎碰到了一个走街串巷的理发匠。

不经意的对视中,李聚奎感觉眼前的这个理发匠特别面熟。

仔细的端详了几眼后,他惊讶的发现对方竟然就是和他搭过班子的段海州。

这让李聚奎非常的激动,一下子抓住段海州的手问道:“司令,您怎么在这里啊?”

此时的段海州也认出了李聚奎,他嘴唇颤抖的想要说什么,但最终都化为了一声感慨。

老友重逢自然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所以李聚奎想要请段海州吃顿饭。

但此时两个人的身份已经相差太远,所以段海州拒绝了李聚奎的邀请。

在转身离去的时候,段海州突然郑重的说道:“我虽然之前离开了队伍,但却从没有做过任何违背良心的事情。”

看着渐渐离去的身影,李聚奎释然的笑了起来。

结余:

有的时候人的选择真的是大于努力的。

当年的段海州如果没有选择报恩投奔石友三,开国将校的名单中一定会有他的名字。

只可惜他最终舍大义全小义,违背了自己的初衷。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几十年后再见,曾经的搭档已经贵为开国上将,而他依旧还是一个平凡的小市民。

不过在离开了八路军的队伍后他能够坚守自己的本心,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值得人钦佩的事情。

0 阅读: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