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央视“3·15”晚会以“共铸诚信 提振消费”为主题,揭露了多个行业的黑幕,涉及母婴用品、食品、金融、家电维修等领域,多家知名品牌和企业被推上风口浪尖,引发网友愤怒直呼:“要钱又要命!”
翻新卫生巾、纸尿裤:母婴安全成空谈
梁山希希纸制品有限公司被曝从正规企业收购残次品,通过敲打、分拣、二次包装等工序,将废弃卫生巾和纸尿裤翻新后流入市场。涉事品牌包括麦酷酷、自由点、嫚熙、Babycare、全棉时代、苏菲等,这些产品未经消毒,卫生状况触目惊心。更令人发指的是,剩余废料被打碎成原材料,再次流入生产链,形成恶性循环。
一次性内裤徒手制作:虚假宣传坑消费者
河南商丘、虞城县多家企业生产的“初医生”“贝姿妍”“浪莎”**等品牌一次性内裤,号称“纯棉灭菌”,实际使用廉价涤纶,生产环境脏乱,工人徒手操作且未灭菌。部分企业甚至伪造检测报告,将次品销往电商平台和线下门店。
啄木鸟维修平台:收费刺客套路深
国内最大的家电维修平台啄木鸟家庭维修被指系统性欺诈消费者。维修员通过虚报故障、更换不必要配件等手段抬高收费,平台与维修员分赃六四开,投诉量超6000条。
保水虾仁增重:磷酸盐超标145%
尚方舟食品、宝辉水产等企业为增重牟利,在虾仁中违规添加保水剂(磷酸盐),超标高达145%,且隐瞒成分标注。消费者购买1斤虾仁实际含冰近7两,长期食用或引发健康风险。
电子签高利贷:砍头息年化利率近6000%
借贷宝、人人信等平台沦为高利贷温床。借款人实际到账金额被克扣,如借款5000元仅到手3500元,年化利率高达近6000%,且放贷人使用虚假身份规避监管。
包括还有ai骚扰电话,手机抽奖套路等等。
此次315曝光事件反映出两大问题:
监管滞后:从卫生用品翻新到高利贷套路,新型消费陷阱频现,技术监管和法律追责未能跟上产业乱象。
企业失德:部分企业为暴利铤而走险,甚至将消费者健康与隐私视为“可交易商品”,品牌信誉荡然无存。
尽管多地已启动查封、罚款等执法行动,但仅靠“315一日曝光”难以根治乱象。唯有通过技术升级(如区块链存证)、强化法律震慑、提升消费者维权意识,才能实现长效治理。
消费安全不应止于一场晚会。作为消费者,我们需警惕“低价陷阱”,选择正规渠道;作为企业,唯有诚信经营才能赢得长远信任。
你有遇到过哪些消费陷阱?对此次315曝光事件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经历与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