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希特勒发动“巴巴罗萨”计划,百万德军一夜之间攻破苏联纵深超百里的军事防线,40万苏军在基辅倒戈投降。德军的这次“闪电战”,再次震惊世界。
得知前线捷报频传的希特勒疯狂叫嚣:苏联只是一座破旧的房子,只需要踹上一脚,这座房子便会轰然倒塌。
但令这个战争狂人没有想到的是,在短短一年后,斯大林格勒战役便彻底葬送了德军鲸吞苏联的美梦。
四年之后,希特勒便在柏林的“狼堡”内饮弹自尽,结束了自己癫狂的一生。
苏联为何能够在大厦将倾之际,迅速扭转战局?
倘若德军在1941年迅速击败苏联,那么它下一个入侵的目标又会是谁?
初战失利后,苏联为何能反败为胜1939年8月,苏联同德国签署《互不侵犯条约》。那时的斯大林或许还没有想到,这张在他看来能够让德国入侵矛头“西调”的一纸协议,2年后会成为苏德边境红军的催命符。
1941年6月,德国以“军事演习”为名,在苏德边境调集百万兵力。6月22日黎明,在大炮、轰炸机的喧嚣之下,德军的“巴巴罗萨”计划拉开帷幕。
德军“瞒天过海”的军事突袭,在对苏作战时确实发挥了奇效,加之苏联红军当时刚经历严酷的“大清洗运动”,战斗力严重下滑。
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后,德军便以优势兵力迅速包抄苏联重镇:今天的乌克兰首都基辅。
眼看突围无望的40万基辅守军,被迫倒戈投降。如此一来,苏联几乎失去了近四分之一的工业生产重镇。
基辅沦陷后,就在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以为,苏联的崩溃只是时间问题时——1941年10月莫斯科战役、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最终让德军停止了进攻的脚步,并迅速让德军滑向崩溃的边缘。
后世在分析苏军为何能够在损失数十万兵力,却能在短短4个月后就反败为胜时,发现苏军之所以能够战胜德军,在当时有几个不可忽视的偶然因素:
其一便是1941年底至1942年初,苏联境内严酷的寒冬,莫斯科周边地区的平均气温低至-20℃以下,苏联最冷的地区温度更是达到-50℃。
如此严寒的天气,使未充分准备御寒措施的德军面临严重的非战斗减员。
据统计,德军第六装甲师在莫斯科战役期间,每天都有近800名士兵被冻伤。
其二便是此前一直互为敌手的英苏双方,竟然在关键时刻摒弃前嫌,彼此支援。在英美《租借法案》的支持下,大批物资经由摩尔曼斯克北极航线,进入苏联境内。
就拿矿产材料来说,美国提供的铝材占苏联战时消耗量的约45%,铜材占55%。
英美如此不惜下血本,也要扶苏抗德,这一点也完全超出了希特勒、乃至斯大林本人的预料。
因此,对苏作战的失败,堪称是希特勒二战计划中最大的败笔之一,而这也彻底敲响了纳粹帝国的丧钟。
倘若苏联倒下,德国下一个目标是谁但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英美两国付出数以亿计的钞票,也要让苏联顶住德军的攻势呢?
这是因为,英美两国早已看透:倘若苏联倒在德军的铁蹄之下,那么德国下一个入侵的目标就是自己!
在德国入侵苏联的五个月前,希特勒便公开发表了一场名为“欧洲新秩序”的演说,在这场疯狂的演说中,希特勒提出了自己对战后瓜分欧洲的初步构想。
德国恢复一战前版图,占领法国北部,日耳曼人向东欧方向扩张。波兰、俄罗斯领土上的“劣等民族”必须要被清洗干净,给日耳曼留下“东方领土”的生存空间。
而德国的盟友意大利,则吞并阿尔巴尼亚、傀儡南斯拉夫、希腊等南欧小国,雄霸地中海。
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则面临着和维希法国一样的命运,都是由德、意两国间接控制的法西斯国家。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因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后,德意日三方举行了一次秘密会议,希特勒同意与日本以叶尼塞河和中国边境为界,将苏联的中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全部划归给日本,而德国则吞并苏联的剩余领土。
从德、意、日三方对战后的领土划分其实不难看出,希特勒在击败苏联以后的战略规划——在击败苏联后,德国将在欧洲大陆上再无敌手,也并不打算立即与意大利、日本两个盟国反目成仇。
因此,德国如果真的想要按照希特勒的构想,实现所谓的“欧洲新秩序”,那么德国在击败苏联后,陆军必然会挺进中东、非洲,掠夺英国在这两处的殖民地。
对于英德两国来说,埃及的苏伊士运河将成为影响整个战局走向的关键。
希特勒心中清楚,只要苏伊士落入德国之手,英国向东亚地区增兵的成本会骤然上升,到那时,印度、缅甸和澳大利亚对日本来说将唾手可得。
在横扫英国在欧亚大陆的残余势力后,德国必然会借助苏联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投降的空军、海军,执行第二次“不列颠空战”和“海狮计划”,彻底征服英国本土。
在击败英国后,轴心国将真正意义上实现对欧洲大陆的彻底掌控,到那时,处于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将成为威胁德国“新秩序”的唯一对手。
加上1942年德意日三方秘密谈判中,日本对美国西海岸的领土要求,使德国对美宣战,其实只是时间问题。
为什么说德国不可能实现自己的野心虽然希特勒对轴心国胜利后,世界格局的规划堪称疯狂至极,在基辅战役胜利后,希特勒也已无限逼近自己的野心,但是从长远的战略眼光来看,德国等轴心国集团,注定难以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事实上早在苏德开战之前,纳粹德国依赖债券强行发动的战争机器,早已处于强弩之末。
就拿石油来说,纳粹德国一年石油的需求是750万吨,但德国就算是采用煤炭炼制的合成油,一年产油量也不足350万吨。
而号称“德国奶妈”的罗马尼亚,每年也只能给德国130万吨石油的进口量。
与此同时,德国的橡胶、铜矿储备也严重不足,购买战略物资的外汇储备也受到了英美的严格限制。
因此,从“现代战争看后勤,打经济”的视角看,苏德战争前夕德国取得的一系列战果,恐怕已是纳粹德国最后的军事辉煌。
而当时还在延安窑洞内的毛主席,虽和欧洲战场相隔万里,却早已做出了精准的军事预判:当法西斯国家停止进攻的脚步时,他的末日便即将到来。
事实证明,在侵占苏联的大量领土后,苏联等国人民的敌后袭扰,也注定了德国无法攫取当地物资,更难以达成以战养战的目的。
无论是从道义人心的角度,还是战争局势的角度,法西斯从他诞生的那一日起,便注定会走向失败的结局!
参考资料:
人民网:2016-07-20:德军为何战败斯大林格勒:希特勒换将酿苦果
人民网:2017-04-10:波兰英国同意喂饱希特勒:二战导火索差点被掐灭?
没有美国的巨量援助,苏联铁定亡国
如果我是美国总统,等德苏两败俱伤再一故作气灭了他们,待中日两败俱伤再灭这两国唯一一次称霸地球的好机会
德国吞下波兰,不是南下进行,而是东进横扫,那样的话前期,英美法可能还会助他,慢慢再蚕食南欧,如此计划真有可能被他一统欧洲
关键德国找了2个猪队友,一个还得派兵保护,一个提前和美国开战,腹背受敌,加快了失败步伐。
苏德战场太惨烈,动不动就是上百万的大会战,两国都是举国之力血拼,苏联底子更厚战到了最后,要是日本不偷袭美国全力配合德国在背后进攻苏联也许有机会拿下
下一站必须是英国[得瑟]
话说回来,欧洲真统一了,非洲就是他们后花园,妥妥的世界老大,再挥兵中东,其他国家没机会了,发展到现在,可不是美国这个溜子能比的
德国和日本一样,战线拉的大长,如果不打波兰,与苏联隔着波兰,留一部分守军,全力攻打英法与非洲,基本可以成为第一大国。
希特勒最大的失误是没有先干掉英国,这就给了英法足够的喘息机会,也给了美国介入欧洲战场的理由和战略支点,想想看,如果英国被德军占领,美军会冒着巨大伤亡代价,替英国佬复国?根本不可能,没了西线的掣肘,对不对付苏联根本无关紧要,大不了继续做生意。
全篇废话!
希特勒不行,如果当时让我指挥德军,苏联早已不复存在了
德国找错了盟友
呵呵
中亚五国,粮食,矿产,可以支持德国再打十年战争,而且这几个国家历史短暂,可以征服了让他们变成仆从军,然后么再吃下中西伯利亚,远东,中国这几大块肥肉,最后德日美决战。
其他参战国产能总和等于美国产能
死的是替身
是六十万在基辅投降。这也是世界战争史上最大的合围投降纪录。
[笑着哭]找的盟友国家都小国,要大点的后备力量才足,比如找苏联,打完就平分天下
那时候的苏联很强大,人口又多,武器装备又好,德国是打不赢的,当时的苏联如今分裂成几时个国家
败方MVP,带不动队友
下一步一统欧洲。坐稳后,再下一步就是全球一体。
英国
苏联最怕两头作战!以为日本人会带领五百万中国伪军入侵西伯利亚!最后与德军会师高加索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