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现在有很多的育儿经,但仍然有很多老人依靠自己老一辈的经验,以及民间迷信,比如“小孩三岁看老、贵人语迟……”
婆媳之间的矛盾,也经常出现在育儿方式的不同,然而大部分的新生宝妈,还是会被婆婆和妈妈说服。同事小李的孩子已经3岁了,长得白白胖胖的,笑起来像是一个糯米团子,唯一异常的地方就是不会说话。
3岁的年纪只能说几个词语,比如爸爸、妈妈、奶奶等,小李感觉孩子语言发育有些问题,可父母劝她说孩子都这样,年纪大一点就好了。可是现在孩子竟然开始出现了咬人的现象,她终于意识到不对劲,带着孩子去医院。
医生检查完孩子之后说:“孩子先天发育语言迟缓,又错过了最佳的干预时间,导致孩子用咬人表达自己的情绪。”
1,也打过也骂过,孩子还是一不如意就咬人?
每当孩子咬人,小李想要带着孩子去看医生时,公婆总说:“一定是因为孕期吃狗肉了,孩子才会咬人,长大就好了。”这种民间俗语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反而会错过孩子最佳的治疗时期。
对于孩子咬人的事情需要宝妈正确看待,一方面孩子萌牙阶段牙床发痒,会将手里的东西放进嘴里咬,用来止痒。另一方面这个阶段的孩子,看到什么东西都想放进嘴里尝一尝,正是这种好奇心的驱使,导致孩子出现咬人的行为。
咬人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通过咬人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就是不正确的行为。即使家长发现孩子这种行为,想要通过各种方式制止孩子咬人,但是效果收效甚微。平时情绪稳定时,孩子不会咬人,一旦情绪激动首先选择的孩子咬人。
咬人已经成为孩子与外界沟通的一种方式,能够最简单直接地表达自己的不满,他们就不会再去通过语言去表达自己。语言刺激变弱后,就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导致语言能力退化或者发育迟缓。
2,为何孩子咬人成瘾?哪些原因导致,又有哪些后患
有很多宝妈会疑惑,明明没有人教给孩子咬人,家里也没有这种习惯的小孩子,为什么孩子就会咬人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家长的错误反馈。3岁左右的孩子对于周围的人或者环境,都是一种试探的阶段,会根据外界的反馈调整自己的行为。当孩子第一次咬人时,家长被吓一跳,然后笑着说孩子几句,感觉很好笑的和亲人分享孩子的这种行为。
家长的这种反应恰恰是鼓励了孩子的行为,他一开始会通过咬人来取悦家长,这是一个亲子游戏,到后来逐渐演变成表达自己不满的武器。
对于孩子来说,是非观都是父母建立的,父母没有第一时间严厉禁止,就是在纵容孩子的这种行为。
另一个原因就是家长的漠视,家长忽视了孩子的沟通,不关注孩子的思想和想要表达的欲望。3岁左右的孩子正是语言表达欲旺盛的阶段,家长的忽视导致孩子没有练习语言的机会,无法和父母正确的沟通。当他们发现可以通过咬人吸引父母的注意时,就会不断的采取这种方式,获得父母的关注。
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安静,让手机、电视等电子产品,充当保姆,可网络中的资讯复杂,很多时候都是单方面输出信息,无法和孩子产生互动,就不能给予孩子语言刺激。
这些网络中的信息并没有经过父母的筛选,就会有一些视频误导孩子的行为,导致孩子出现咬人和打人的行为模仿。
孩子一般在与同伴玩耍时,最容易出现咬人的行为,这就间接导致孩子的朋友会逐渐减少,没有了社交行为,就会导致孩子情商发育低缓,不懂得处理人际关系。孤独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情感漠视,还有自卑和无法共情。
咬人只是一个小的行为,后续带来的影响却像蝴蝶的翅膀一样,带来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为了避免孩子成长中的麻烦,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咬人事件。
3,面对咬人孩子,父母该如何正确引导
家长不要企图和3岁左右的孩子讲道理,也不要期待他们会遵守规则,没有定性和逻辑混乱正是他们的成长特点,当发现孩子有咬人的习惯时,家长最主要的就是给予一个严肃的反馈。
首先要非常严肃地告诉孩子,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咬人,如果下次再犯这种错误,妈妈将会采取惩罚措施,你知道错了吗?
有些时候适当地惩罚才是让孩子遵守规则的主要措施,想要孩子遵守首先就需要孩子明白后果,只有对某件事情额的前因后果有一定逻辑,才会下意识的约束自己的行为。
其次家长要清楚孩子在什么时候,才会出现咬人的行为,是不是孩子情绪愤懑,但又无法表达,还是家长忽视他的时候就会咬人。找到了原因之后,家长就要注意安抚孩子的情绪,多和孩子进行语言沟通,刺激孩子语言的表达能力,当沟通和表达顺畅了,就不存在情绪过激开始咬人的行为。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咬人行为,家长可以在孩子想要咬人时,马上转移孩子的注意力,递给孩子一个喜欢的玩具或者一本图书,同时关注孩子的情况,引导孩子在交流中表达自己,比如你压到我了,你抓到我的头发了等等。
当孩子咬了人之后,家长的内心即使再愤怒,也要压制情绪和孩子沟通,比如你咬疼她了,你把她咬哭了,这是不对的。通过这些语言告诉孩子,这种行为不可取的同时,将关注力都放在被咬的孩子身上,让自己的孩子知道,咬人就会失去妈妈的关注,无形之中就会增加一层约束。您对于孩子咬人如何看待?欢迎分享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