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海参崴、出让中亚,对当前的地缘政治变动意味着什么?

韩婕说游戏 2023-05-31 22:28:07

虽然中俄关系升温其实前后算来有差不多小十年了,准确来说,在2014年乌克兰危机之后俄罗斯就开始重新审视他们的外交政策,开始表现出了与中国加深合作的意向。

不过这种意向落实到现实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经历了诸多扯皮,以及俄罗斯国内的政治斗争,直到俄乌战争爆发后,俄军无法实现既定的战争目标之后,中俄关系终于迎来了突破性的发展。

2021年中俄双边贸易额约1469亿美元,而在2022年这个数字增长到了约1903亿美元,增速逼近30%,高速增长的势头延续到了2023年初。

今年前四个月,中俄贸易额增速再创新高,贸易额约732亿美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1.2%,按照这个势头,在一两年内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就会超越一些中国传统上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

经济上双边深度合作当然也伴随着许多政治上的动作,最重要的两点很可能是分别就是边境贸易与中亚地缘战略合作。

根据今年海关总署第44号文件:“为落实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促进利用境外港口开展内贸货物跨境运输合作,同意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以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港为内贸货物跨境运输中转口岸”。

不过对于此事,国内媒体多多少少都有夸大其实、瞎炒作乱沸腾的意思。

重点在于“内贸货物跨境运输合作”,它的意思是说,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未来将可用作于国内贸易的中转运输港口,那么哪里需要中转运输呢?

就是挨着朝鲜、俄罗斯边境的吉林省,吉林省是东北区域的内陆省份,没有出海口,而陆地贸易的成本远高于海运,所以需要中转运输,将吉林省生产的货物通过海参崴的港口运输到浙江。

所以说“开放海参崴”这个其实还有些言过其实了,不要忘了,俄罗斯方面,以及中国目前官方层面上将海参崴称为“符拉迪沃斯托克”。

这个称呼的俄语含义是“征服东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中国的领土,在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中清朝将海参崴割让给了当时的沙俄。

中国使用俄罗斯远东区的港口进行贸易中转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只不过规模一直比较小,这一方面是因为合作广度的限制,另一方面和俄罗斯糟糕的基础建设有关,基建能力不足,港口吞吐量不足客观限制了这种模式的推广深化。

当然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中俄合作深化的重要一步,正如海关的文件中所说的“为落实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即使是作为一个内贸中转港口也是有好处的。

实际上,无论是使用俄罗斯在远东区域的基础设施更加便利地开拓贸易运输渠道,还是说中俄边境贸易,这些东西都是几十年前就已经构思过的东西。

东北地区在经济上的相对衰落,虽然长期以来被视为一个国内治理的问题,但其实质也是美国主导全球秩序下的一个基本矛盾。

即依托廉价的海运手段,各国的沿海区域拥有天然的经济优势地位,在美国主导的全球贸易格局下,这带来了全球范围内的内陆与沿海的经济贫富差距。

国家与国家间是如此,沿海国家天然的拥有经济发展的优势,内陆国家几乎只能等死。而一个国家的内部也是如此,沿海区域就是比内陆更容易发展。

在1991年苏联解体的时候,中国就向俄罗斯抛出了橄榄枝,希望通过开展两国边境贸易,带动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也带动俄罗斯远东区的经济发展,这是一个互利共赢的构思。

只不过当年的俄罗斯并没有这个兴趣,他们的思路与中国人不同,做生意在我们看来是好事,因为现代中国确实是从对外贸易中收获颇多,但在俄罗斯、印度这样贸易问题上立场相对保守的国家,他们会顾及很多问题。

贸易的另一面是什么?是影响力的渗透,他们对这个问题是非常警惕的,所以在过去很长时间,中俄边境贸易确实没什么发展。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2022年中国与越南双边贸易额达2349亿美元,由于双边陆地贸易渠道畅通,且地理跨度小,其中陆地贸易占到了不小的比例,仅在广西的友谊关的一处边境贸易口岸就实现了300多亿美元的贸易额。

相比之下,目前中俄远东边贸还处于一个很初级的阶段,相关基础设施仍在建设,正在扫清边贸发展需要解决的各种困难,这些困难既包括了俄罗斯国内的政治阻力,也包含了客观现实的各种阻力。

比如说东北相对南方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基础设施较高的建设与保养投入等等问题(海参崴冬季还有结冰期),而且远东区本来在俄罗斯的经济体系内占比也不是特别高,快速地推动建设大量基础设施不仅违背了市场经济的一些规律,而且相关投入恐怕也只有中国承担。

中国人肯定很难理解俄罗斯人在看待对外贸易这个问题上与我们截然不同的立场,简单来说就是俄罗斯这个国家的历史。

他们的战略位置,国土自然环境导致了俄罗斯很难从对外贸易中获得很多利益,为了抢个出海口都得和人大打出手,甚至很多时候俄罗斯都是对外贸易的受害者。

这与中国不同,也造成了他们在对外贸易问题上与我们截然不同的立场,直到今天,俄罗斯的这种保守主义倾向仍然是中俄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

现在中俄双边贸易较高的增长率的背后,是依靠着很强烈的市场需求支撑起来的,简单说就是俄罗斯被西方封锁了,很多原本需要靠西方国家解决的市场需求现在不得不找中国。

而中国又因为迫切的战争威胁,加速了供应链的安全保障进程,大量进口俄罗斯出口的自然资源建立战略储备,用俄罗斯石油替代了一部分中东石油,而相对于这种急迫的贸易需求,基础设施、政治现状等很多问题反而在扯后腿。

现状就是中俄关系的合作性仍然相当程度上是建立在外部威胁之下的,而缺乏内部自发的合作动力。

这就是中国与俄罗斯的这种合作关系长期化、稳定化的障碍,因为俄罗斯以前和欧盟、美国也是同样的贸易形式,同样是俄罗斯做一个武装加油站。

从西方引进高附加值产品的模式,目前中俄贸易没有超出这个范围,如果俄罗斯未来仍然是这种经济地位,低附加值产业无法支撑大量的就业,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俄罗斯现在面临的经济问题。

要逐步扫清俄罗斯国内的很多障碍,扫清他们对双边贸易的顾虑,就必须让俄罗斯真正的从中俄贸易中收获很多以前他们得不到的东西,必须说一定程度上的产业升级,远东区的经济与人口振兴,这个过程绝对快不起来。

因为它需要俄罗斯的配合,让他们从每一次贸易增长中收益,然后愿意增加投入,再收益,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只有这个过程初现成果的时候才可以说中俄关系彻底稳定了下来,否则就无法超出目前的框架。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至少俄罗斯的建制派面对当下的时局还是能作出一些理智,且广泛符合双方利益的抉择,推进双边贸易是一方面,俄罗斯在地缘战略上同样也做出了一些让步。

在以前,中亚区域一直被视为俄罗斯的固有势力范围,哪怕是美国人要去中亚搞事情也得和俄罗斯打声招呼,而现在中国已经被允许在中亚推动围绕一带一路的战略规划,建交以来首次中国主办的中国-中亚峰会可谓非常气派。

唐朝传统迎宾仪式、主办地选在了丝绸之路的起点古都西安,标志着中国的战略规划,与国家影响力正式进入中亚。

当然建立在一个大前提上,就是俄罗斯同意我们这样做,其实中国完全有能力单方面推动这一进程,就凭2022年俄乌战事不顺,独联体会议上中亚各国对俄罗斯泾渭分明的立场,他们的控制力已经相当程度上衰弱了,但即使如此中国并没有乘人之危。

即使是俄罗斯已经在战场上把脸都给丢干净了,但我们能看到今年年初,中国仍然是以很高的规格向外界展示了中国对两国关系的高度期待与合作诚意,而这本身给中国也带来了相当的风险。

毫不夸张地说,即使从沙俄时代算起、把苏联也算在内,俄罗斯民族在历史上也很少得到这种对待,俄罗斯历史上吃亏的时候,被盟友趁火打劫漫天要价。

这种事情发生很多次,中国其实完全有能力这样做,就算在台面上不给予俄罗斯任何的政治支持,难道他们还有选择吗?

就算2023年没有很高规格的国事访问,这样中国就完全可以撇清与俄乌战争的任何关系,俄罗斯也不得不选择与中国合作。

但最后中国在外交层面上给俄罗斯的待遇、开价对于目前在国际上遭到绝大部分较发达国家的孤立的俄罗斯堪称雪中送炭。

对此我只能理解为“试图以君子之心感化他人”。中俄关系有非常特殊的一面,就是中国想要拉拢俄罗斯,但这并不容易,无论现在俄罗斯如何衰弱,但问题是他们历史上达到过很高的高度。

在苏联时代,他们击败了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公认最强者的德国,建立了一个与美国分庭抗礼的阵营,尽管最后十年苏联的局面难看,但曾经他们的繁荣也有目共睹;而这种祖上阔过的民族,其实是很难被拉拢的,就算给很多很多好处也很难拉拢,道理很简单,就是“曾经沧海难为水”的道理。

中国就是最典型的例子,20世纪前半叶,美国对当时中华民国的援助与支持不可谓不尽心尽力。

直到今天美国的对外援助、支持也没哪个国家享受到民国的待遇,但在我们眼中,仍然会觉得美国给出的开价太低了,不够尊重中国的主权云云。

20世纪中叶苏联给中国的援助那就更不用说了,156工程是人类历史上的绝笔,苏联拉着整个阵营,把自己都没有的产业也要给中国一个备份。

因为中国人祖上真阔,拥有天朝上国地位政权存续时间超过千年,所以他们给再多好处我们都以为平平无奇,而今天中国对俄罗斯可能同样也面临类似的问题。

就算俄罗斯不是苏联,但他们就会觉得自己配的上苏联的身价,可以说中俄合作进程中,在总体上双方都不吃亏的范畴内,中国让利、俄罗斯多拿好处这是不可避免的。

七十年前的时候,美国和苏联都用他们最顶尖的外交人才负责对华外交,现在也轮到中国经历这些了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在俄乌战争之后,特别是今年中国对俄罗斯的帮助也不是不能理解,就是在试图感化他们,也希望这个国家在未来能够真正完成现代化的转型,适应现代化并对中国投桃报李。

1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