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边评测|世界首款陨石面板耳机!谈水月雨流星Meteor

耳边事数码情 2025-02-20 13:16:45

前言

在已经过去的2024年,水月雨凭借和星穹铁道联名的知更鸟算是好好地出圈了一把,以至于这款TWS到现在都没有可以原价购买到的现货。除了在TWS领域大杀特杀,水月雨在有线耳机领域也推出了像Quark2、Kadenz以及DUSK这样在各自价位段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除此之外,在去年12月份的广州国际耳机展上,水月雨还展出了一款造型有些独特的七单元耳塞——流星Meteor,外观造型在树脂腔体耳塞中非常有辨识度。出于对这款新品耳塞的好奇,我近期便向官方借来了一条样机蹭听。

客观体验

在具体的配置方面,Meteor的高频部分由四颗微型平板单元负责,两颗动铁单元负责其中频部分,低频部分则交由一颗大尺寸动圈单元负责。拿起Meteor的腔体,最惹人注目的要数其面板部分,它是由陨石的切片制作而成,其表面有名为“魏德曼花纹”的交叉状天然纹理。简单来说,铁陨石在高温条件下,其内部往往会形成两种镍含量不同的稳定合金,即铁纹石和镍纹石,在后续长达数千万乃至上亿年的缓慢降温过程中,铁纹石会在镍纹石的晶格中沿特定晶轴平面方向延伸,最终形成魏德曼花纹。由于魏德曼花纹的形成条件极为苛刻,以人类目前的技术水平尚无法仿制,且纹理的带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陨石内镍元素的含量,故其也被看作是铁陨石的“身份证”。

得益于其独特性,魏德曼花纹还赢得了一些高奢品牌的垂青,像OMEGA超霸系列中的“陨石”腕表,以及BMW的M850i夜空版轿跑,均将这种纹理融入其核心设计理念之中,而此次Meteor的陨石面板则是HiFi行业内对于魏德曼花纹的首次应用。

不过水月雨选用陨石切片作为Meteor的面板也不仅仅是为了好看,它对于减轻耳塞的不良共振同样很有帮助。Meteor的动圈单元直径为13mm,在常见的混合单元耳塞里,这样的动圈尺寸属于比较大的,且由于这枚动圈与耳塞的后腔贴得很近,倘若不做其他处理,像Meteor这种树脂材质的腔体就非常容易出现共振现象,进而会让声底变得混浊。

在二声道系统中,为了减少音响设备产生的共振,通常会用到硬质的避震板在其底部进行承托,然后避震板和设备之间才是避震钉和钉垫,也就是说,一个足够坚实的避震板是做好避震处理的基础,倘若把Meteor看作是一套小型二声道系统,那么它的陨石面板就与避震板有异曲同工之妙。陨石中的铁纹石和镍纹石都是密度和硬度较高的天然合金材料,其本身的避震性能远好于树脂材质。另外,Meteor的陨石面板是直接覆盖在动圈单元后方,并紧贴着腔体外壳后盖,这样既可以从源头抑制振动的传导,又同时完成了对腔体的加固,不需要太大的面积即可有效抑制共振,还不至于让整个腔体加重太多。

Meteor的腔体体积比起DUSK有所增加,主要是其腔体后方容纳动圈单元和陨石面板的部分凸出来了一块,使得腔体上半部分变厚了一些。好在它的重量控制得还不错,如果用户的耳廓不算太小的话,则耳甲腔就可以提供足够的支撑力,整体佩戴舒适性尚可。但是对于耳廓很小的用户来说,长时间佩戴Meteor的话可能会觉得有些发胀。

听感表现

如果让我概括Meteor的音色特质,我会用“活泼”与“大气”两个特性来形容。Meteor的整体声音密度较高,能量偏向中低频,且音色整体偏暖,具备相当丰富的微动态细节表现,声音框架非常扎实的同时还丝毫不会让人觉得刻意和呆板,是一种耐听度较高的现代杂食向风格。

此次Meteor的低频表现给我的印象颇深,其力道充沛且形态非常协调,即使是听一些演出风格比较激进的摇滚乐,打击乐器的声音也并不会掩蔽到人声部分,有一种收放自如的从容感。除了非常适合演绎鼓声以外,Meteor在欣赏低音提琴时也具备良好的音色丰腴度,它还能够把乐手做弓时细微的力道变化清晰地反馈出来。在近两年发售的4K以下价位的混合单元耳塞里,我认为Meteor的低频表现算是相当出色的,属于非常万金油的类型。Meteor的中频听感存在一定程度的染色,其人声口型稍稍偏大,声线质感略偏靓丽。另外,得益于水月雨首次应用在耳塞上的被动式声学陷波器结构,Meteor在人声的齿音部分有比较明显的收束感,其人声听感较为甜润的同时还没有什么刺激性。在听歌剧中的女中音、甜润型流行女声或者狭义ACG曲目时,像Meteor这样的中频听感会比较讨喜。

对比水月雨自家以往的进阶级混合单元耳塞,例如Blessing系列,Meteor的中低频听感具备一定的突破性,会显得更活泼一些,且在更高基本素质的加持下,它在聆听大多数偏现代化的曲风时都非常对味。不过与自家黑剑DarkSaber这种高端混合单元耳塞相比,Meteor的高频解析力和泛音表现会逊色一些,欣赏部分管弦乐小编制曲目时,其音色的张力相对稍欠。

从整体的声音框架来讲,Meteor的声场规模比较突出,其横向声场宽大,边际扩散感较强,再加上它那相当扎实的大动态表现,这些特性共同为其营造出了较为大气的听感特点。因此Meteor在听一些编制较为宏大的影视原声时,它的表现在进阶级耳塞里属于是比较亮眼的。只是Meteor的声场纵向层次感相对来说不算特别出彩,其整体声场形状为椭圆形,对于比较传统的交响乐爱好者来说,它对于各声部的定位指向性可能不算特别明晰。

搭配及玩法分享

Meteor的阻抗为18.5Ω,灵敏度为120dB/Vrms,属于低阻高敏型,实际体验下来,搭配主流中高端小尾巴即可得到比较完整的声音框架,其驱动门槛较低。不过考虑到Meteor的声音密度较高,因此我们在为其搭配前端时最好选择信息量较高的设备,以使其解析力优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我们也应当尽量避免搭配中低频过于厚重的前端,以免破坏掉Meteor那活泼的中低频听感。

Meteor标配了两种耳机套,一种是比较常见的黑色普通硅胶套,另一种则是透明的液态硅胶套。相对来说,液态硅胶套的亲肤性会好不少,佩戴舒适度更佳,而且它的声音表现比较均衡,声场也比普通硅胶套更开扬,因此我大多数时间都是用液态硅胶套来搭配Meteor。以我的使用体验来说,Meteor算是对线材较为敏感的类型,因此我来分享一下两种与线材有关的Meteor玩法思路。

基于原线的单端流玩法

其实在声场规模和分离度表现上,Meteor的原线会稍稍拖后腿,不过在听一般的流行人声曲目时这样的感受并不明显。而且这条原线的中高频声音线条有着非常不错的凝聚度,对于女声曲目有一定的优化效果,在使用原线并搭配单端插头的情况下,Meteor所呈现出的声场形状也相对规整一些。我推荐使用水月雨自家的梦想碟机二式来搭配原线单端流玩法下的Meteor,这台便携CD机的音色质感清新通透,可进一步提升Meteor的女声曲目听感。使用这套搭配欣赏林忆莲的个人专辑《0》时,人声的口型偏大,可将林忆莲声线中轻盈的一面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得益于Meteor自身较高的齿音控制能力,这种略微贴脸的人声也并不具备侵略性,整套搭配的耐听度较高。

基于热海升级线的平衡流玩法

水月雨还为Meteor的首发用户额外附送了一条4.4mm单晶铜升级线,其名为“Atami·热海”。换装这条升级线后,Meteor的声场规模以及层次感都会有所提升,且动态潜力还会得到更充分地释放。比起原线,热海的音色相对也更加热情,中低频听感会更厚实饱满,在听交响乐,或是气势比较充沛的影视配乐、打击乐器演奏时,热海加持下的Meteor都会有更理想的表现。

例如使用“热海”加持下的Meteor听鼓童《兆》这张专辑时,得益于更好的分离度,尺八以及各个太鼓之间的距离感会非常明确,且即使是最远处的鼓声,也依然能够散发出极具气势的声浪,演出效果非常震撼。若为热海平衡流玩法下的Meteor搭配前端,个人认为选择声音比较中正,且具备一定参考性的设备即可,例如我选用的是飞傲Q15便携解码耳放,它的驱动能力也较强,只需开启中增益即可将Meteor的声音框架驱动完整。

成熟的“实验品”

从最近发布的新品开始,水月雨新规划出了三个产品系列,分别为“全场景沉浸系列”“巅峰声学系列”以及“实验室系列”,而Meteor就隶属于积极探索新技术应用与实践的“实验室系列”。不过虽然水月雨在Meteor上也确实融入了不少新技术,但就其声音的完成度来看,这条耳塞可以算作是相当成熟的“实验品”了。Meteor的声底宽松大气,其基本素质较为突出的同时还兼顾了音色的细腻感和活泼度,非常耐听且具备不错的杂食性。从其听感表现来看,它明显体现出了“技术服务于听感”的设计理念,而非新技术的简单堆砌。另外得益于原线和“热海”升级线为其带来的两种玩法思路,Meteor的搭配潜力也非常不错,是极具趣味性和可塑性的进阶优选。

0 阅读:6

耳边事数码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