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坚信,在面对挑战时,我们必须坚持不懈,不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放弃。那么,为何要如此坚持呢?或许你听过这样一句话:“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体现了中华文化中深植的宝贵精神。我认为这句话既包含贬义也蕴含褒义。
首先,从贬义的角度来看,明知不可行却执意为之,可能会导致资源和精力的浪费,最终得不偿失,成为徒劳无功的行为。在中国文化中,对于这类行为有着丰富的词汇描述,这反映出它在文化内涵中的重要地位,这种文化地位,造成了90%的人成为社会基础的现状。我不是说这是错的,因为正是这90%的人,为整个社会奠定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然而,从褒义的角度来说,世界上没有绝对确定的事情,许多事情在事先是难以判断其能否成功的,所有的判断都带有先天的局限性,因此并不总是准确的。事物的发展只有两种可能性:成功或失败。这是所有事物运行的基本规律。因此,在中国文化中,也有许多类似的表达,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及“失败乃成功之母”。正是这种精神的存在,推动了人类的进步和文明的提升,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我个人更倾向于坚持考研。我认为,为了成功,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这个过程中,掌握的知识会非常牢固。即便最终没有考取,这些知识也会成为人生路上宝贵的财富。无论成功与否,这都是一种收获,何乐而不为呢?
再者,在考研的过程中,每个人是否能够成功都是不确定的,而且概率相对较低。因此,首先需要有充分的信心和耐心,同时也要做好心理准备,冷静而理性地面对最终的结果。如果成功了,就继续攀登人生的高峰;如果失败了,就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总之,无论结果如何,只要我们努力过,这都将成为人生的一次磨砺,一种收获,成为我们精神上的财富。
一个人的成功,一个社会的进步,必须从不可能中寻找可能,从不可能中创造可能,从不可能的规律中发现可能的因素。这样的社会运行,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我们中华民族的基因中,就天然地具有这种从不可能中获得生机的本能。这从今天我们的生活环境,在几十年前,每个中国人,都梦不着的生活场景,就可以证明这个论点。
最后,我预祝这位考生,心想事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