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伙计们,咱们今天聊聊霹雳-11AE,这玩意儿,看着眼熟,却又让人琢磨不透。之前啊,我心里一直打鼓,这弹,到底是个什么路数?这型号命名,怎么跟它老大哥霹雳-11差了这么个“AE”? 这疑问啊,就像那盘绕心头多年的老茧,痒得难受,非得揭开看看不可。
要说这霹雳-11,那可是咱们空军的中距弹里程碑。你想啊,二十多年前,咱们的中距空空导弹,那真是卡脖子技术,处处受制于人。那时候,能搞到一批靠谱的中距弹,都得烧高香。可霹雳-11的出现,彻底改写了这局面!它基于意大利阿斯派德导弹,这阿斯派德,说白了,又是美国AIM-7的远房亲戚。这血脉传承,听着就让人兴奋。想想,从AIM-7到阿斯派德,再到咱们自己的霹雳-11,这技术积累,一步一个脚印,多不容易!
21世纪初,霹雳-11正式定型,装备歼-10、歼-8F等主力战机,那真是扬眉吐气!这导弹,射程10公里左右,采用半主动雷达制导,对于当时的中国空军来说,这已经是相当先进的装备了。想想看,以前咱们只能眼巴巴看着敌机溜走,如今,有了霹雳-11,咱也能伸出拳头,狠狠地打回去!这感觉,真是爽!
然而,好景不长。霹雳-12系列主动雷达制导中距弹横空出世,性能更强劲,射程更远,迅速成为新宠。霹雳-11,似乎有点儿落伍了。 这就好比一个武林高手,练就了一身好功夫,却突然发现,江湖上冒出了更厉害的角色。这滋味,不好受!
那么,霹雳-11AE呢?它又是从哪儿冒出来的?2024年的珠海航展,这小家伙惊艳亮相,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这弹,跟它老大哥霹雳-11相比,变化可大了!最明显的,就是弹翼和制导头。弹翼更大了,更灵活了,制导头也更新换代了,这性能提升,可不只是一个等级的飞跃!
我当时就懵了,这霹雳-11AE,到底是干嘛的?难道是单纯的升级换代?但我总觉得不对劲儿。后来啊,我仔细研究了“中距近打”这个理念,以及各国类似的导弹,才终于豁然开朗。
这“中距近打”,说简单点儿,就是用中距弹打近距离目标。这听起来有点儿不可思议,但实际上,很多国家都在这么干。为啥?因为这能充分利用中距弹的某些优势,比如,更远的探测距离,更强的抗干扰能力。
法国的米卡系列导弹,就是个好例子。米卡系列,既有中距型,也有格斗型,这格斗型,就是专门用来“中距近打”的。 米卡格斗型,灵活性极高,机动性超强,能在近距离缠斗中占据优势。 再说说流星导弹,射程远是它的特点,但相比米卡格斗型,灵活度上就不是一个数量级了。实战中,米卡格斗型显然更有优势。
仔细一琢磨,霹雳-11AE的设计理念,和米卡格斗型还真有几分相似。它利用改进后的气动布局和制导系统,实现了“中距近打”的功能。这弹,就是用老旧的霹雳-11平台,赋予它新的生命!
当然,这霹雳-11AE也不是没有挑战。它的重量,是个问题。毕竟,它是基于旧平台进行升级的,先天不足,难以避免。但相比于重新研制一款新型导弹,这无疑是更经济实惠的选择。毕竟,咱们有大量的霹雳-11库存,这升级利用,既能节约成本,又能提升战斗力,可谓一举两得!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想表达的就是,霹雳-11AE的出现,并非简单地升级换代,而是对现有资源的巧妙利用,是对“中距近打”理念的成功实践。它传承了前辈的基因,又融入了新的血液,展现了中国军工人的智慧和实力。 这也是中国军工发展的缩影,在有限条件下,不断创新,不断突破,最终实现弯道超车!
后续,我还会跟大家继续聊聊咱们解放军导弹的故事。敬请期待!
怎么样,老伙计们,对霹雳-11AE,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咱们一起探讨!
从气动来看,这就是个新弹。
10公里算什么中距弹?弹翼增大是增加风阻,是进一步降低射程的变化。毛熊的R77就是因为格栅弹翼导致中低空射程极为可怜。这次的改进显然是改进了高能燃料,所以提高了格斗弹的机动性和最大过载10公里算什么中距弹?弹翼增大是增加风阻,是进一步降低射程的变化。毛熊的R77就是因为格栅弹翼导致中低空射程极为可怜。这次的改进显然是改进了高能燃料,所以可以容忍阻力的增大提高了格斗弹的机动性和最大过载。也就是说,它是一种更敏捷的格斗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