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王季儒先生行医60年,内科秘验方(上)

元绿说健康 2025-04-16 00:08:36

名老中医王季儒先生行医60年,内科秘验方(上)

1.补肾养血丹 

【处方】熟地60克,当归、杭白芍、川芎、木瓜、菟丝子、桃仁、何首乌、黑芝麻、桑叶、天麻各30克,羌活、红花各24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每次服1丸,日服2次。

【功用】滋补肝肾,养血润燥。

【主治】斑秃(油风)。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2.通络益气汤

【处方】黄芪、党参、鸡血藤各18~30g,桑寄生30g,威灵仙10g,豨莶草12g,当归9g,白术9g,地龙9g,僵蚕9g,熟地黄12g,杭白芍12g,全蝎3g,白附子2g。

【功效】 补气养血、宣通经络。

【主治】用于中风中经络之虚证。

【加减】 头晕,加生海蛤30g、白蒺藜10g、菊花9g、何首乌10g,或加桑麻丸(包煎)30g,或加鹿角胶9g烊化;腰腿无力,加川续断12g,狗脊12g,枸杞子12g,虎骨(代)(研细冲服)1g;口干,加石斛30g,麦冬12g;大便干燥,加肉苁蓉30g,或加郁李仁9g、桃仁9g;精神倦怠,加人参9g(或西洋参)、鹿角胶(烊化)9g,何首乌12g;湿痰盛,加清半夏9g,广陈皮6g,茯苓12g;言语不利或声音低微,加石菖蒲、巴戟天及山茱萸各10g,远志6g,天麻3g,麦冬10g,五味子5g。

【方源】《名老中医传略·学术·传人——孔伯华》

3.固脱保元汤

【处方】黄芪30g,党参30g,熟地黄30g,山茱萸30g,龙眼肉30g,山药30g,枸杞子15g,茯神12g,酸枣仁12g,白术9g,生龙骨,生牡蛎各12~30g,甘草3g。

【功效】补气固脱。

【主治】用于中风中脏腑之脱证。

【加减】 如四肢清冷汗出如油,脉微细者,加附子(先煎)15g、干姜6g,四肢转温即去之;药后病情好转,但仍昏迷时,加十香丹1粒(分2次或3次服用);如天柱骨倒(症见头不能直竖)系督脉虚损,加鹿茸(冲服)0.6g,或用人参鹿茸丸1粒(分2~4次服);大便干燥加肉苁蓉30g,或火麻仁20~30g。

【方源】《名老中医传略·学术·传人——孔伯华》

4.镇肝益阴汤

【处方】生石膏30g,生石决明30g,黛蛤粉30g,龙胆草9g,栀子9g,天竺黄9g,石菖蒲9g,旋覆花9g,代赭石9g,知母9g,黄柏9g,牛膝9g,川郁金9g,竹茹12g,滑石12g,磁石12g,安宫牛黄丸(吞服)1粒,羚羊角粉(代)0.6g,犀角粉(代)(冲服)0.6g(如无犀角粉用广角代)。

【功效】清热镇肝,豁痰开窍。

【主治】用于中风中脏腑之闭证。

【加减】 如突然昏仆,脉沉弦而缓者,必然四肢不温,面色苍白,此为气血郁闭之象,可先用苏合香丸以开之,或于方内去安宫牛黄丸,加入苏合香丸,如服后脉转滑数,面转红润,再去苏合香丸,改用安宫牛黄丸。患者牙关紧闭,不能服药者,可用乌梅1个,温水泡软,塞于腮内,牙关即开。如肥胖人湿痰素盛者,加清半夏9g、广陈皮6g、茯苓12g。如痰涎壅盛加竹沥水(兑服)30g,猴枣(冲服)0.6g,或先用稀涎散(白矾、皂角)1.5g白水送下,痰涎即顺口流出。神志清醒后,去安宫牛黄丸、犀角粉,加桑寄生30g,威灵仙10g,鸡血藤30g,地龙9g,生穿山甲9g,土鳖虫3g,以及大活络丹等,活血通络以治偏瘫。脉弦滑有力,头晕甚者,石决明可用至60~90g,加菊花9g、白蒺藜9g、天麻1.5g。面赤烦躁不安,脉数大有力者,生石膏可用至60~90g。舌强言蹇,加全蝎3g、僵蚕9g。大便燥结,加瓜蒌30g、玄明粉9g、大黄9g。大便溏,加黄连6g、芡实30g。如四肢已灵活,腰膝尚觉无力,加狗脊18g、续断12g、杜仲12g。偏瘫部已可活动,惟觉无力,脉象滑大之象已衰,可加黄芪30~120g、党参30g,以及活血通络之味;然必须风痰已净,热势已平,方可加入参芪,以免闭邪于内,而遗终身之累。舌赤少苔,为阴液不足,加川石斛20g、北沙参15g、麦冬15g。如热势不重,脉弦滑而不数,去石膏、石决明,改用生龙骨、生牡蛎各15g,珍珠母30g。

【方源】《名老中医传略·学术·传人——孔伯华》

5.绣球风方

【处方】艾叶3克 明矾10克 苏叶10克

【用法】煎水洗患处。

【功效】祛风止痒。

【主治】本方适用于治疗绣球风(阴囊湿疹),临床应用有良效。

6.寄生慢痹汤

【处方】桑寄生30克,威灵仙、苏地龙各10克,祁蛇6克,鸡血藤20克,乳香5克。

【功效】搜风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慢性风湿性关节炎,慢性痹症,常常在不知不觉中由轻而重,逐渐变成慢性。

【加减】。若寒邪偏甚,加附子6克,细辛3克,麻黄3克,桂枝6克,当归10克,川芎6克。寒则凝滞,故加辛热之味,散寒开闭;热偏甚者,加生石膏、忍冬藤各30克,知母、黄柏各10克,羚羊角粉0.6克。热则血气沸腾,故加辛凉苦寒以清镇之;湿偏甚者,加川萆薢15克,炒秫术12克,苍术、黄柏、防风、羌活、独活各10克。膝关节有积液者加木通,防己各10克,甘草3克。湿甚加风药、风能胜湿;风偏甚者,加羌独活各10克,桂枝6克,穿山甲10克,蟅虫3克。风胜加虫类活血药,以血行风自灭也。如脉滑数再加生石膏、忍冬藤各30克,知母、黄柏各10克,羚羊角粉0.6克。如脉迟加附子10克;上肢痛,加桂枝;肩关节痛加片姜黄10克;下肢痛加牛膝10克,青、海风藤各12克,松节20克,或加川乌、草乌各5克。腰痛加杜仲炭,续断,狗脊各12克,或加云茯苓,川萆薢各12克

7.带状疱疹外用方

【处方】煅石膏30克 轻粉30克 海蛤粉30克 青黛10克 梅片2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凉水调涂患处,或用香油调涂亦可。

【功效】解毒止痛。保存

【主治】本方适用于治疗带状疱疹(蛇串疮)。用后有立觉清凉止痛之效。

8.湿疹方

【处方】煅石膏40克 轻粉15克 红粉10克 煅甘石30克 海蛤粉40克 冰片2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外搽患处。

【功效】敛疹止痒。

【主治】湿疹,对湿疹浸淫成片,奇痒而流黄水者有良效。

9. 降气化痰汤

【处方】杏仁10克,苏子9克,瓜蒌30克,川楝子6克,元胡9克,龙胆草6克,石斛12克,旋覆花、代赭石各9克,甘草3克,枳壳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止咳降逆。

【主治】肝火犯肺之咳嗽必须降气平肝以止咳。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10.辛温解表汤

【处方】荆芥、防风、苏叶各5克,清半夏、广皮各9克,忍冬藤、连翘各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辛温解表。

【主治】风寒感冒。证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四肢酸痛、鼻塞声重、鼻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多清稀、脉浮紧、舌苔薄白。

【加减】如咳嗽重加炙前胡、炙白前各9克,甘草3克;恶寒重加桂枝5克;周身痛楚加羌活、独活各5克;头痛加川芎5克,蔓荆子3克。

11.调经凉血汤

【处方】生地12~30克,丹皮10克,丹参15克,知母10克,黄柏10克,益母草12克,泽兰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凉血清热、活血调经

【主治】月经先期(血热),量多而色紫稠黏、舌质红、脉数。尤以青年女子为多。

【加减】血量多,加珍珠母、白茅根各30克,杭白芍12克,甚者加莲房炭20克,芙蓉叶12克;胸胁及乳房胀痛者,加橘叶、柴胡各5克;腹痛,加元胡10克,川楝子6克。

12.乳癖化坚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草河车、夏枯草、半枝莲、瓜蒌各30克;海藻、昆布各12克,乳香、没药、橘叶、青皮各6克,浙贝母10克,三棱、莪术各6克,蜈蚣4条、山慈菇10克,茜草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疏肝解郁,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方解】此症由肝气郁结而成。方中以草河车、半枝莲以消肿瘤;夏枯草,昆布、海藻软坚散结;三棱、莪术、茜草、乳没,活血化瘀;瓜蒌,浙贝,山慈菇消肿散结;青皮,橘叶破坚癖,散滞气,疏肝郁;蜈蚣走窜通络。直达病所而消恶肿。合而用之其软坚散结之力尤宏。

【主治】乳癖(乳房纤维腺瘤)。

【加减】临床运用,可随证增损。

【疗效】临床验证多例,均获痊愈。疗效可靠

13.疏表止嗽汤

【处方】桑叶、菊花各10克,杏仁、炙白前、炙前胡各9克,广皮6克,荆芥5克,竹茹、生枇杷叶、连翘各12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散邪降逆,化痰止咳。

【主治】感冒后引起的咳嗽。

【加减】如表寒郁闭较重者加苏叶5克;咳痰稀白者加清半夏9克,云茯苓12克;如痰不易咯出是为肺燥,加款冬花12克或加梨膏30克,化入汤药中,肺得润则痰易出,痰出则咳自止。

【方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14.清热消炎汤

【处方】生石膏、金银花、冬瓜仁各30克,连翘20克,知母、山栀子、乌药各10克,生地榆、滑石各12克,丹皮、桃仁各10克,败酱草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剂,日2~4次。

【功效】清热消炎,消肿止痛。

【主治】急性阑尾炎。

【加减】大便燥结,加酒军9克,瓜蒌30克,甚者加元明粉;呕吐加竹茹20克;如痛已缓解,阑尾部有包块,加茜草12克,山慈菇10克,乳香、没药各5克。

【方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15.化瘀消炎汤

【处方】五灵脂、蒲黄各9克,乳香、没药各6克,赤小豆、元胡、川楝子、乌药、桃仁各10克,赤芍12克,败酱草30克,冬瓜仁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主治】慢性阑尾炎。

【加减】如有肿块,加山慈菇10克,三棱、莪术。

【方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16.清热消毒饮

【处方】生石膏30克,紫花、黄花地丁各30克,连翘15克,金银花、忍冬藤、赤小豆各30克,丹皮10克,黄连6克,大青叶15克,黄柏、知母各10克,乳香、没药、蝉蜕各5克,蚕砂、山栀子各10克,滑石12克,大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带状疱疹(缠腰火丹)。

【加减】如溃烂流水,加白鲜皮30克;痒者,加苍耳子6克,地肤子30克;红赤较甚者,加桃仁、茜草各10克;如脉不洪大,去石膏。再辅以外治,方用石膏轻粉散(煅石膏、轻粉、海蛤粉各30克,青黛10克,上冰片2克,共研细末)适量,用凉水调涂患处,干后再涂,或用香油调涂亦可。或将水泡用针穿破,用药粉干搽亦可。此药涂后有立刻觉清凉止痛之效。

【方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提示:文中处方,仅供临床中医参考,非专业人士,请在专业中医指导下使用。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