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印度时报》消息,3 月 27 日至 29 日,5 架满载 iPhone 的货机从印度直飞美国,这场 “与时间赛跑” 的紧急行动背后,是苹果对关税政策的精准计算:4 月 5 日生效的 10% 关税已让每部 iPhone 成本增加 120 美元,而 4 月 9 日实施的 26% 关税更将导致成本激增 420 美元。

这种 “关税阶梯” 设计堪称贸易战史上最狠辣的杀招,迫使苹果在短短 13 天内完成相当于 2024 年第四季度美国市场 3 倍的库存转移。
但这种 “拆东墙补西墙” 的策略注定不可持续。印度虽被苹果寄予厚望,但其本土零部件配套率不足 30%,关键元件如 A 系列芯片、OLED 屏幕仍依赖中国和韩国供应。当印度产 iPhone 对美关税从 26% 跃升至 34% 时,苹果才惊觉:这个 “中国 + 1” 战略的试验田,不过是另一个关税陷阱。
美国的关税政策无疑正在引发连锁反应。欧盟对美国商品加征 25% 报复性关税,加拿大对美汽车关税提升至 25%,越南为求豁免提出零关税却遭美国拒绝。
这种 “以牙还牙” 的游戏中,苹果成为最大输家 —— 其分布在全球的供应链体系中,中国(90% 的 iPhone 组装)、印度(14% 产能)、越南(AirPods 生产)、马来西亚(Mac 组件)均被纳入关税打击范围。

更致命的是,美国试图重建本土供应链的努力如同堂吉诃德战风车。WedBush 分析师指出,将 10% 的供应链转移回美国需 3 年时间和 300 亿美元,且可能因政策反复中断。即便成功,“美国制造” 的 iPhone 售价将高达 3500 美元,远超消费者承受能力。
对此,苹果供应链总监表示 “每延迟一天损失 800 万美元” 时,真正的受害者是普通消费者。若将关税成本全部转嫁,iPhone16 Pro Max 售价将从 1599 美元飙升至 2300 美元,涨幅达 44%。这种 “暴力涨价” 不仅可能让苹果失去美国市场 15% 的份额,更将引发全球市场的连锁反应。
而且,美国普通民众正在承受双重打击:一方面要为高价 iPhone 埋单,另一方面因关税导致的供应链混乱,服装、汽车等生活必需品价格已上涨 8%-17%。耶鲁大学研究显示,低收入群体对跨境电商的依赖度更高,取消小额包裹豁免后,他们的生活成本将增加 14%。

苹果的困境折射出一个残酷现实:在深度融合的全球产业链中,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印度为争取关税豁免,主动对 230 亿美元美国商品削减关税,这种 “单边示好” 暴露其在供应链中的脆弱地位;韩国代总统韩德洙哀叹 “全球关税战迫在眉睫”,却无力阻止本国半导体产业被殃及池鱼。
美国发起这场贸易战的最终结局已现端倪:全球贸易额可能萎缩 12%,跨国公司利润下降 25%,而美国制造业回流计划将因成本高企沦为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