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跑船我不会别的,现学也来不及了,离开这条长河,我都不知道能不能活得下去。所以我就想,人的命其实不在自己身上,都在别处。我的命,一半在船上,另一半在这条河上。
原著人物关系。故事的起因是弟弟马德福,向往马可波罗笔下世界的尽头——中国。跟随着军队来到中国,以为是游玩,但是当时中国时局动荡,因此他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战争,良心不安,对生命有了新的思索,当了逃兵,和中国女人秦如玉组成了一个家庭,隐居北京通州蛮子营。

弟弟的一封信邮寄回家乡——意大利维罗纳,冒险家的哥哥小波罗出发中国找弟弟,顺便以学者之名游览大运河,中途结识了,翻译谢平遥、船夫夏老大、挑夫兼任厨师的邵常来、夏老大二徒弟周义彦等人。
小波罗并未找到自己的弟弟,反而病死途中。

弟弟马德福死于日本人枪下,因为妻子秦如玉被日本人狼狗咬死,马德福单枪匹马杀了十几个日本人,死得悲惨而壮烈。儿子被日本人以莫须有的罪名打死,儿媳妇及两个孙子消失于乱世,小孙女马思艺八十四岁绝世而亡,外孙胡念之为考古学家。

谢平遥后人谢望和正计划拍摄《大河谭》,关键时刻被资方撤资,一筹莫展寻找出路,遇见了百年前的保镖孙过程的后人,孙宴临。对运河相同的兴趣两人走到了一起。

船夫夏老大,没有提及,所以原著没有大华子这一角色。
邵常来碰巧买了一条低价转卖的船,开始了跑船的日子,所以邵星池的爸爸邵秉义是一个在运河上划船一辈子的老运河人,外号:老鸬鹚。

儿子不想跑船,想创业,做父亲的只能卖掉不赚钱的船,与时俱进。开修船厂失败的邵星池还是回到了船上。但高祖留下的传家宝——罗盘,被典当了。
二徒弟周义彦的后代,因周家有必须学意大利语的祖训,全是文化人,家产颇为庞大,身为老大的周海阔没有执掌家族产业的兴趣,而是开了一个“小博物馆”,小博物馆说是博物馆,其实是一个连锁客栈。

客栈里展出了一些运河的老物件,这些老物件讲当时跟随小波罗走运河的几家后代聚集到了一起。静静的诉说着,一代代运河之子对运河的情愫。

胡念之了解了母亲家族的过往,那个被母亲隐藏在心底最深处的悲惨家族史,仿佛突然间能明白了母亲的坚韧和无言。

周海阔是一个有情怀的生意人,来典卖老物件的,只要是真东西来路正,他都能给价还多给。谢望和是一个相貌不错(年轻时候能客串下主持的人),中年稍微发福但是口才好,精明而有运河情怀的人。

这几个人冥冥之中聚到了一起,仿佛百年前他们的高祖们,再一次见证了运河的发展。
结语:原著的最后似乎也没有和我们说,运河的后代们要怎么再创辉煌,但寂静无言的运河,仿佛又说了什么,它是运河,运动着的河,或许人只要能折腾,就是活。我突然意识到,对眼前这条大河,也是攸关生死的契机,一个必须更加切实有效地去审视、反思和真正地唤醒它的契机。一条河活起来,一段历史就有了逆流而上的可能,穿梭在水上的那些我们的先祖,面目也便有了愈加清晰的希望。我拉着宴临往客栈跑。我要赶在胡念之、邵家父子和周海阔离开之前,约他们一起到水边合张影。这个纪念要有。如果这一天的确堪称千古运河之大喜,即也当是所有运河之子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