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速公路上,很多驾驶员会打开他们的新车的辅助驾驶功能,以为这能让他们轻松自在地享受驾驶。随着更多L2级辅助驾驶系统的引入,越来越多的车主开始对此产生误解,他们可能认为这些功能可以完全接管驾驶的任务。在一次聚会上,一个朋友自豪地说:“我在开高速的时候,经常会玩手机、喝咖啡,完全没问题!这个自动驾驶就是太靠谱了!”他的话引起了周围人的共鸣,纷纷表示对此技术的信任。然而实际上,这种信任背后潜藏着深深的安全隐患。
近期,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024年的一项调研显示,有高达78%的车主存在对辅助驾驶系统的误用行为。这意味着,大车主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技术究竟能够为他们提供怎样的帮助,甚至可能因为轻信厂商的宣传而忽视他们自身的驾驶责任。这样的结果并不是个案,因为在过去三年中,由于误判系统能力引发的交通事故率竟然增长了210%。这种数字令人震惊,也引发了大众对于当今汽车技术安全性的广泛讨论。
L2级辅助驾驶到底能帮我们做什么?它的功能和局限是什么?,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一技术的真实能力,揭示致命误用场景,并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安全使用指南。
需要明确L2级辅助驾驶的核心功能。市场上绝大部分L2级系统都具备自适应巡航(ACC)、车道居中(LKA)以及自动紧急刹车(AEB)等功能。听起来似乎一切都不错,但仔细研究后不难发现,L2级系统在很多情况下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稳妥。以自适应巡航为例,这项功能在时速0到150公里之间都能有效跟随前车、加减速,但遇到静止的车辆,比如在塞车时前车突然刹车,L2系统可能就会因为无法识别而导致撞车。同样,车道居中的系统虽然在高速公路上可以发挥其作用,但它依赖于车道线的清晰识别,如果遇上曲率较大的弯道,或者在雨天等视线不佳的情况下往往几乎失效。更为严重的是,自动紧急刹车的有效性也相对有限,其对于横穿行人或静止物体的识别率不足50%。这些局限让人不得不提防在关键时刻技术可能出现的盲点。
与L2级辅助驾驶相对的,还有被称为L3级的自动驾驶技术。L3级的系统在特定的情况下能完全接管驾驶权,车辆可以在高速公路上实现自主行驶。然而,现如今在全球范围内,能够合法上路的L3级车型屈指可数,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中国的法律也没有对此做出明确的认可。因此,市场上大多数宣传为“全自动”的车型实际上仍然属于L2级,其“辅助”的性质并没有改变,而这样的宣传往往给乘客和驾驶员造成了误导。
误用这些辅助驾驶功能的场景实在太多。首先,长时间将手脱离方向盘的行为极为危险。一些驾驶者认为,只要在方向盘震动时再握住就好,系统会先撑几秒,但根据测试,某美系车主实测中发现,其脱手超过15秒,车道偏移的概率竟高达87%。而在2024年时,浙江一位车主因在驾驶过程中刷短视频而导致车辆直接撞上护栏,花费修理费超过12万元。这一案例无不在警示我们,长时间脱手超出系统的控制范围是多么危险。
再看当今高速公路上常见的“加塞”现象,当相邻车道的车辆突然变道时,很多驾驶者会过于依赖辅助驾驶系统来应对。但这一行为相当于在为自己设下陷阱。L2级系统的单目摄像头方案在此情况下的反应延迟高达1.2秒,时速60公里的情况下,车辆已经行驶了20米。事故案例已经证明,当德系车主遭遇加塞时,系统没能及时反应,最终发生了连环追尾事故,交警断定他人为全责。
再加上雨天或隧道这样的极端天气,L2级辅助驾驶也会显得无能为力。数据显示,在暴雨时,摄像头识别率下降高达60%;而在隧道中,一些自主品牌车型的车道线识别失效率甚至达到45%。在这个环境下,车辆可能因为传感器的盲区而产生误判,给驾驶者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
而在城市低速行驶的拥堵路段,驾驶者的错误认知则是另一个事故隐患。在一些情况下,车辆的自动跟车功能设置的跟车距离出乎意料地过长,使得车辆在被加塞的时候,增加了三倍的风险。即便是泊车辅助也并不意味着完全无忧,它只适用于标准划线车位,对于斜列式车位或非标准车位的成功率低于20%。因此,驾驶员必须对每一个细节做到心中有数,随时准备介入确保安全。
面对这些严峻的现实,获得使用体验和保障安全的背后,其实需要驾驶者正确的操作与心态。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利用L2级辅助驾驶,老司机也分享了一些私藏的使用技巧。上车时,首先应该进行三个必要的设置:跟车距离的调整、车道居中的灵敏度和脱手提醒的灵敏度。这些设置直接关系到行驶的安全性。在城市道路中,跟车距离调至两格(约三米),高速公路上的跟车距离则应调至三格(约五米),降低了被加塞后急刹的风险。车道居中的灵敏度有三个档次,新手最宜选择“保守”模式,它能更加接近人工驾驶,从而减少行驶中的误判。而对于脱手提醒的灵敏度,建议将默认的15秒降低至10秒,尤其在高速行驶时,反应时间更为紧迫。
在这方面,选择技术先进的车辆同样至关重要。购车时应重点关注车辆的硬件配置,避开一些没有实证的数据承诺。应该优先选择通过ISO 26262 ASIL-B级认证的系统,如博世DASy、Mobileye EyeQ6等,这意味着这些系统的故障概率远低于非认证的系统。同时,询问关于暴雨和隧道情况下辅助驾驶的实测通过率,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此外,还应询问车企在使用辅助驾驶时发生事故的责任归属,以免在未来的法律纠纷中陷入被动。
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辅助驾驶功能无疑会日益完善。但我们始终要牢记,科技只是一个工具,并不是一位可以全权信任的司机。L2级辅助驾驶的功能本质是“让驾驶员更省力的助手”,而非替代人类的最后判断。根据中国交通事故预防协会的数据,正确使用辅助驾驶可以降低23%的事故率,而误用则会使风险提升1.8倍。这足以引发我们深刻反思,方向盘后的大脑,永远是确保行车安全的最终决策者。
虽然现代科技给我们的驾驶体验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伴随着风险。在创新与前行的路上,我们不应盲目跟风,而忽略技术背后的真正含义与功能。希望每一位驾驶者在享受辅助驾驶技术的便利时,都能保持足够的警惕与理性,让安全出行成为我们共同的信念。即便是再先进的技术,最终的决策者依然是我们自己。
那自动驾驶的出租车咋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