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答疑之如何用心,什么是正常的需求,什么是欲望,如何把控欲望?

渊海探心 2025-04-17 22:43:29

粉丝问答的记录整理

粉丝问:老师,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这四句偈表达的是对境无心的体悟,该如何理解?又如何在实践层面应用?

我回答:第一句,您刻意想要用心时,反而陷入执着心、分别心,您那个想要用心的念,就已经不是在用心了,已经产生区分了。真心妙用反而提不起来。《金刚经》里有段对话,长老须菩提问世尊“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世尊回答:“应如是降伏其心!”如是,就是在须菩提发起提问的当下,已经降伏其心了,须菩提给大众示现发起疑情的那一刻,此心湛然,并没有其他游丝杂念。正如我们深入思考一个问题时,此心已被降服,不再东奔西走。所以真用心时不需要再找个方法或手段了。也就是不需要再用后天的假心。

第二句,当放下了对“用心”本身的执着,处于自然无为安住的状态时,真心显现,反而才是真用心,心的天然智慧反而显露出来。常用这颗真心,那种表现在于您好像没怎么用心,这里的用心指的是后天刻意、努力、企求的心。还是须菩提提问的事,如果他想着我这次像世尊提问,会不会被记录下来,千古流传,这就是假心,没关注在事上。而只是想着解决疑情,得到世尊开示,心思只在这个上面,就是真心,无染无着。因此,我们日常需要训练保持手动心不动,关注在事上,不要关注在心和情绪上。这样反而才可以进入心流状态,没有情绪起伏,反而效率最大化。一定要终日用而不劳,这样才得自在。

列子中有善射者忘弓的典故,庄子在庖丁解牛里也写道:“官知止而神欲行”,此时一切施为都是智慧的显发。

粉丝问:老师,最近有个很困惑的问题。人生在世,婴儿其实开始是没有物我的概念的,只有身体的需求,饿了要吃奶,困了要睡觉。后面逐渐长大,开始有了物我的分别,从而有了种种对物的欲望,有了分别念,产生期待,从而生出种种烦恼。所以,按理说,如果要修行,损之又损,就是应该减损对物的欲望,对感官刺激的贪求,为腹不为目。那就是,欲望来了我不惯着,不去满足(欲壑难填),身体的需求,比如饿了吃,困了睡,渴了喝水我满足。这样的修行方式应该说是对的,但实际上呢?我这样做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每天特别头疼,身上也难受,因为不断的想要空掉物欲,我现在只是应事(正常工作生活,真常应物),短视频,小说,新闻,等等超越需要的欲望层面一概不惯着。但是现在却感觉神经紧张,特别痛苦。请问我究竟该怎么做呢?再回到被欲望牵着走的状态吗?可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啊?

我回答:你这样做太紧张了。首先你得分清楚什么是欲望。我这里打个比方,现代大家出行都有车,有车方便,那买辆车是不是欲望?在现有能力范围内,买辆你完全承受的起的车子,这是正当的需求,不算欲望。但是,如果想要买限量款的车子,让别人一看就“哇塞”的那种,这就不是正常的需求,而是欲望了。所以您得先分清楚什么是正常需求,什么是过分的欲望。欲望一定是超出正常需求,需要找到一种高人一等,或者获得超量的感官刺激(前者实际上也是其中一种刺激),这是欲望,要遏制的是这个欲望。

比如大家都欣赏美的事物,那么看到美女赏心悦目,是欲望吗?第一眼,带着纯粹欣赏时,这是正常的需求。第二眼,如果开始衍生出分别概念,想要得到她,或者与她发生关系或交集,这就是欲望。前者是情,情就是对外界接触信息的正常反馈,后者是欲,欲就是超出正常需求,想要达到个人某种目的,不惜损害对方利益的想法。我们要遏制的是后者,不是前者。您现在年纪轻轻,就想把这些空掉,怎么可能?没经历过,谈何空掉?

五色、五音、五味、田猎,在适当的度上都没问题,听听音乐,看看动画、美图,尝尝美食,这都是人活一世享受美好,接受各种体验数据的途径,你直接上来就全部空掉,这不是走另一个极端了?真正的修行,是我能尝美食,享受它,但也能够不依赖它,不会因为没有它而活不下去,五心烦躁。对于音乐,视频也都是如此,能够游于其中而不被其所伤。这就是庄子的“以无厚入有间”,能够游刃有余,物不伤己。

当然,这个前提是你要接物,而不是斥物,你现在是斥物,几乎所有一切现代的东西你都排除在外,这如何修?自己和自己和整个时代社会相当于对抗了,把自己搞得紧张兮兮的,还不如一个正常人的状态,(说的略重了一点),这是不平和的。修行,一定是道在红尘闹世修,一定是接物不滞于物,需要在每个事情上体味,在此中,能够把控自己,直面欲望,游刃有余,享受过了,体验过了,也就这样,从心理到生理上慢慢的放下很多多余的需求,一点点的简单,从有到无,而不是从无到无。心渐渐清净了,那种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太多的刺激的感觉,是修为自然达到的状态,是结果不是方法,不要倒果为因,把别人的结果强制成自己的手段。您还年轻,还没见过世界,数据集不丰富,如何训练好自己呢?先体验,慢慢在体验中放下,过滤,沉淀,千万别强制的硬戒,会出问题的。

粉丝问:好的老师,万分感谢/抱拳。可是在接物中总是容易入迷,比如看小说上瘾,看短视频控制不好时间。这种是不是就属于超出正常需求了?这该怎么把控呢,是应该从有到无,是在体验中逐渐放下,从入迷无度,到有度是吗?

我回答:对,这就是超出了、过了。你能够看小说,也能够不看小说,这才是真修到了。你是主体,小说是客体,主体怎么能够被客体控制?是吧。这种怎么把控,每个人都不一样,比如说,你先每天限定个时间,看半个小时,就停,说停就停。就这样练,再想往下也停住。刷短视频也是如此。这是控制。然后你每天找点需要自己思考的事,就是每天需要有接受信息,也有输出信息,这样一进一出,你就训练整合了自己的大脑,而且控制了时间。即使是小说,短视频,这些信息输入,你也想办法看完整理,把自己思考写下来,比如开个公众号,输出点感想,自然而然就控制了,当有更大的事情要做时,其实很好控制的,我现在业余时间基本没怎么追过剧了,是自然而然做到的,因为有其他更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粉丝答:好的老师,感谢!不是刻意,而是无为而为,明白了,感谢老师/抱拳。

我回答:一定自然而然,千万不要勉强!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