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历史小说《问道无常之我命由我不由天》第四卷悟道
第七十一章 马钰在终南山(二)前文链接:第四卷第七十章
“我看分明就是!”五子仍然嘴硬,不过李头毕竟是自己的顶头上司,平时虽说关系亲密不分彼此,不过到关键时刻他总还是畏惧几分。
看李头把海捕文书递到自己手里,五子连忙打开,仔细看着画中的人像,又仔细打量着面前的三个人。
看了一会儿,五子摇头说道: “唉,李头,我看不出来!不过我想,既然都是道士,我们就直接把他们抓了又能怎样?”说到这里,他凑近李头,在他耳边悄声说道: “不管抓对了还是抓错了,这赏钱总是少不了的吧?”
李头看了五子一眼,脸上现出一道冷笑来,不过出于平日情谊他没有说话。
恰在这时,从屋里步履蹒跚地走出一个老道来,他胡须皆白,看上去足有七八十岁的样子。他手上拄了一根拐杖慢慢向门外走来,身上洗得泛白的道袍被门口的风一吹,簌簌抖动不止。
这时候,那老道走到了门外,觑着眼看了看马钰他们,又转脸看向李头,颤巍巍地问道: “李捕头,这是你们要找的人吗?”
“不是。”李头摇摇头说道。
“李捕头,如果不是贼人,那就烦请李捕头看在小老道的份上,请他们进来避雨吧。”那老道士说道, “我这道观虽小,也还容得下几位同道中人。你们来我的道观也有几天了,好歹也能看出我就是个平常的出家人吧?平常来往的除了当地百姓,也就没有别人了。就算今天能见到几位同道,想来也是天公作美,平时却是想都想不来的。”
五子看了老道士一眼,心里嫌他说话啰嗦,他又看了看李捕头,李捕头却不动声色,只是冷眼又看了马钰他们几眼,身体微微一侧,显然是让马钰他们进去。
和五子一起出来的那几个同伴看这架势,也就趁势把腰刀收了回去,转身进道观去了。
老道士这才走到马钰三人跟前,仔细打量了打量,脸上突然绽开笑容来: “我这道观清静,已经多少年都没见到同修之人了!快请进,快请进!”
“多谢老人家!”马钰对着老道士深施一礼,这才向道观里面走去。
李捕头看马钰等人进了道观,冷冷地看了五子一眼,伸出手去在他仍然横着的刀上弹了一下: “快收起来吧!”言语眉目之间颇有些嘲弄的意思。
五子看立功无望,只好无奈地把刀收了起来。
“头儿,你说这几个贼人怎么这么不好逮啊?这几天我们风里来雨里去的,总要逮几个人回去凑数是不是?难道就真空着手回去?这好不容易碰到三个看起来年龄相当的,就抓了回去又能怎样?”五子看着马钰三人的背影,轻声对李捕头嘀咕道。
“误打误抓,是我李少武做的事吗?”李捕头横了五子一眼,气哼哼地说道。
“都知道您李捕头家大业大,可是兄弟们……”看李捕头的样子,五子只好把想说的话咽了回去,不过仍然不甘心地盯着马钰三人,眼珠转来转去的想着什么坏主意。
刚才冲出来的三个捕快中有一个人看上去和五子形貌相仿,此时他看五子仍然不甘心,不由在后面悄悄把五子的衣襟一拉: “哥,我们不如想个主意把这三个人抓起来怎么样?”
“小六,你倒说说看,你有什么主意?”五子听他这样一说,赶紧停下脚步,和他凑到一起低头商议。
原来这五子和小六是亲兄弟两个,两个人都在县衙里当差,这次恰巧就被一起派了出来。
“哥,咱们这次奉命追捕的几个逃犯据说是假冒的道士,”那小六眨巴着眼睛说道, “所以道士会的那些本事他们一概不会!”
“那又怎么样?”五子问道。
“一会儿咱们就给这几个道士出个难题,想着法儿地说他们是假道士。你想啊,如今朝廷最烦的是哪些人,还不是那些打着佛道旗号的土匪?”小六继续说道, “咱们好不容易碰到,先给他们出个难题,他们如果侥幸答出来了,那自然一切好说。如果答不上来,就给他们定一个和土匪同伙的罪名!”
五子皱着眉头想了想,说道: “这主意听起来倒是不错,不过要想在李头面前施展,咱哥儿俩是不是还欠些火候啊?要是把他惹恼了,咱们可没好果子吃!”
“哥,你别那么死心眼啊,”小六挤挤眼睛说道, “咱们一起出来的这兄弟几个,哪个手头是宽绰的,有哪个像李头那样办趟差只管实心眼做事的?都想捞上一把才是真的!你只管给那几个道士出难题去,我和兄弟几个说说,咱们人多势众,我就不信,难道李头就当真那么不开眼,真挡大家财路不成?”
“嗯,你说的很有道理。”五子看着弟弟不住口地夸奖, “倒是比哥哥我多读了几天书,有出息!”两个人一边说着一边就向松音观内走去。
捕头李少武已经在屋里就坐,看上去神情悠闲。
其他三个捕快仍然不错眼珠地瞅着马钰三人,看那样子很想找个由头把三个人抓起来顶罪,只不过看在李捕头的面子上没敢轻举妄动。
老道士对马钰三人无比热情,一边请他们入座,不停地嘘寒问暖,然后又絮絮叨叨地说个不停。这么多年他实在难得见到同好,所以见到马钰他们欢喜的不得了。
马钰原本是宽厚长者,修行有成,他也不嫌老道士絮叨,偶尔极恭敬地回答上一两句老道士的问话。看老道士照应过他们又回后面去了,他就在座位上静心打坐,不大理会李捕头手下几个人的虎视眈眈。
李大乘平时也不愿多惹事,此时看师父闭目微坐,他也就坐下来,从行囊中拿出一本书来看。
李子和把行囊放在地上,先是好奇地打量着观内的装饰和摆设,又看那几个捕快个个圆睁了双眼盯着他们,他心中不由好大不痛快,于是也在椅子上坐定了,直瞪了双眼盯着那几个人运气。
小六进来后一刻也没闲着,他先是把三个捕快聚拢到一起小声嘀咕,直说得那三个人连连点头称是。小六一看这些兄弟们没有异议,也不和李捕头多说,只是悄悄地对着五子做了个手势,示意已经搞定了这三个人,他尽可以大胆行事。
五子晃晃悠悠地走到李子和面前,李子和原本瞪着那几个捕快,此时不由把目光转向五子,看他到底有何用意。
五子晃到李子和面前,看着李子和微微一笑,说道: “我说大个子,我看你这个样子也不像出家人啊!”
“怎么不像?”李子和看向五子,粗声憨气地问道。
李子和长得高大威猛,面色黧黑,又是浓眉大眼,看着的确甚是粗豪。他早看明白了五子此时上前是来挑衅的,因此也没什么好声气,只管拧起眉毛直盯着他,看着有几分瘆人。
五子生得瘦小枯干,此时被李子和一瞪,不由自主地就有些发怵。他慢慢地向后倒退了两步,却又不甘心就这么示弱,赶紧又接着说道: “我说你不像就是不像。你如果真是出家人,可会背诵几卷经?不妨就诵来给我听听!”
“经我自然会诵,”李子和看了马钰一眼,马钰正低头打坐,浑然没有注意身外的一切, “你想听哪一卷?”
“这个,”五子读书少,于道家经典更知之甚少,被李子和一问不由打了个磕巴, “你就拣着你最熟悉的背来!”
李子和不服气地想道: “就算我背了你又能识得吗?”可是他生性憨厚,加上拜师后更注重修身养性,所以不愿意和人在言语上争高低。他想了一会儿说道: “我们这一路赶来,倒真是把经文生疏了,此时真应该背一背!”说完就轻声地背诵起《道德经》来。
刚开始,李子和的声音不太大,就只是轻声读诵,及至读到最得他心之处,却不由自主地就提高了声音。李子和原本底气充足,声音又宏亮,平时和人说话都要压着声音说,今天被五子逼得有些气闷,因此就不由随着性子读去。
声音清清朗朗,洋洋盈耳,继而整个房间之内都充满了他浑厚的读经之声,听上去确是声声入耳,字字动心。
李少武本来不大在意五子和李子和说什么,等听到李子和抑扬顿挫的读经声,却不由凝神细看起来,刚开始有些惊异,越听越露出敬佩的神情来。
已经回屋里的老道士闻声走了出来,刚开始只是睁大了眼睛细听,随后又微微晃着满头白发,胡须轻动,竟然跟着轻声读诵起来。
李子和只顾将经文读下去,根本不顾时间流逝。刚开始,他还有些和五子赌气的意思,及至一心读下来,自己终于慢慢沉浸在整个经文之中。
经文如轻响的音乐,慢慢奏响在他的耳中、心里,渐渐地居然就仿佛置身于此境之外,整个人与当前的冲突、不快都没有了任何联系。只有漫天飞舞的经文,如同灿烂又细碎的阳光,伴随在他身旁。
五子本来是为难李子和的,刚开始听他真的背起经文时,刚听了几句,听他背得熟练就想拦住他不让背了,无奈李子和做事最能坚持到底,更不看任何人脸色。更何况这背经于他,原本是像每天吃饭一样正常、自然,一旦开始背起来,身心均沉浸于其中,哪里还会顾及眼前五子的神色?
李子和只管音韵铿锵地背下去。在五子看来,那声音渐渐形成一道无形的屏障一般,有如铜墙铁壁般牢不可破。此时,别说让他上前阻拦,就算站在李子和面前,他都感觉到有一股不可思议的力量在轻轻推动着自己,在李子和身边竟然站立不稳,不由自主地向后倒退了两步。饶是这样,他仍然觉得无法承受那不可名状的力量,只好在旁边一把椅子上坐了下来。
马钰闭目微坐,耳朵里也充满了李子和的读经之声。听着这声音,马钰一路奔波的劳累竟然有所缓解,尤其是他的心轻轻一松,眼中一热,竟突然想要落下泪来。
“有弟子如此,将来一定能够继承我的志向!”马钰想道。
李子和却顾不得周围别人如何,只管铿锵地背下去,直到一鼓作气背到最后一句: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李子和一直读到最后一个字才戛然而止,屋内却仍然余音袅袅,绕梁不绝。
(未完待续,欢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