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沙逊家族挑起了第1次鸦片战争?当时它是无足轻重的小卡拉米

萨沙讲史堂 2023-11-05 23:25:32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犹太沙逊家族挑起了第1次鸦片战争?当时它是无足轻重的小卡拉米

网上有种说法,萨沙摘录原文:在这里沙逊家生意重新起飞,他们边做贸易边向中国走私鸦片,发现鸦片最赚钱,1836年时通过正常渠道进入中国的3万箱鸦片,97%是犹太贩毒集团干的,其中沙逊一家就控制了20%,赚到大钱的沙逊带着八个儿子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贩毒事业中。后来林则徐虎门销烟,销的就是沙逊家为首的犹太毒贩的鸦片。沙逊家心疼得不行,就去找同为犹太人的亲家罗斯柴尔德家(没错,又是他们家)一起想办法,出钱游说英国议会通过了对华鸦片战争,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

以上都是胡说八道。

萨沙不铺开说,还是说几点:

第一, 不可否认沙逊家族通过贩卖鸦片在中国赚取大量利益,但在第一次战争之前还是小角色。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之时,外国在华的三大鸦片贸易洋行,分别是怡和洋行,颠地洋行和旗昌洋行。

大家比较熟悉的,应该是颠地洋行,也叫作宝顺洋行。他的老板就是林则徐要抓捕的英国鸦片贩子兰斯禄·颠地。这家伙是英国鸦片贩子的领袖人物,名气最大,林则徐才试图杀一儆百。

当时能够同颠地洋行抗衡的,就是怡和洋行,也叫作渣甸洋行。

怡和洋行的创始人是英国人威廉·渣甸和詹姆士·马地臣,准确的说他们都是苏格兰人。

这两个洋行,也是在中国最大的英国籍鸦片贩卖者。

排行第三位的,则是美国的旗昌洋行,也叫罗素洋行。

从18世纪末开始,中国鸦片贸易本来是英国人掌控。到了19世纪初期,美国人也来插了一脚,大有后来者居上的势头,代表洋行就是旗昌洋行。

除了这三家银行以外,就是大大小小上百家鸦片洋行甚至私商。

被林则徐围困在广州商馆的洋商,就有350人之多。

最终义律交出1万9760箱鸦片(都在虎门销烟毁掉了),其中怡和洋行上缴鸦片7000箱,颠地洋行上缴鸦片1700箱,旗昌洋行上缴鸦片1540箱,三家相加就已经有1万箱了。

另外还有噫之皮·罗心治(Herjeebhoy Rustomjee)上缴1700箱,单耶厘公司(Daniell and Company)1400箱,麦克威卡行(Macvicar's)1000箱,打打皮和曼车治·罗心治1000箱,这4家一共5100箱。

这4家中的噫之皮·罗心治、打打皮和曼车治·罗心治都是印度的巴斯商人(拜火教徒,是最早到中国贩卖鸦片的贩子,很有势力),单耶厘公司和麦克威卡行则是英国商人,都不是犹太人。

上面8家一共就有1万6000箱鸦片,并没有看到沙逊洋行的影子。

剩余不过3000多箱,是80多个洋行或者个人(其中还有三分之一是巴斯商人)一共上缴的,平均每家也就几十箱罢了。

就算沙逊洋行列在其中,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由此可见,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代,沙逊洋行在鸦片贸易中无足轻重,也没什么损失,犹太人没有大量参与贩毒。

所谓“97%是犹太贩毒集团干的,其中沙逊一家就控制了20%”,都是胡说八道。

第二, 沙逊家族同挑起第一次鸦片战争没什么关系。

挑起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势力,主要是英国伦敦的鸦片利益集团。

其一是巴林家族(伦敦大银行巴林兄弟公司),他们主导了颠地洋行的创立,同很多英国鸦片商人都有关系。巴林家族在英国建立了金融王朝,甚至涉足政界。当时巴林家族重要成员法兰西斯‧巴林就是英国的财政部长,1849年又担任海军部长。

其二是怡和洋行的政治保护人。

怡和洋行是当时英国第一大鸦片贸易洋行,主要负责人詹姆士·马地臣常年在伦敦活动。由于怡和洋行资金雄厚,股东众多,拉拢了大量英国政治保护伞,涉及多个领域,也包括一些顶级政客。

时任英国外交部长的亨利·巴麦尊,也是怡和洋行的保护伞之一。马地臣这个老家伙,早就进行各种活动,希望英国政府出面打击满清政府,允许鸦片贸易合法化。

在1836年,马地臣在伦敦出版了臭名昭著的《对华贸易的现状和展望》一书,竭力鼓吹英国应对华采取“前进政策”,建议占领香港,作为“英国和著名的苏格兰自由贸易者的代管领地”。

当然,第一次鸦片战争并不完全是为了鸦片贸易。

更关键的是,英国政府希望武力打开封闭的中国市场,便于英国在中国掠夺更多的商业和政治利益,不只是为了贩卖鸦片牟利。

在这伙鸦片贩子和保护伞的游说下,最终1840年4月英国议会下院以271票对262票的9票微弱多数,通过了支付军费案、支持派兵侵略中国的政府对华政策。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沙逊家族同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有什么关系。

所谓的沙逊家族,当时在英国的地位是相当低下的。

他们本来是巴格达犹太富商,被巴格达总督恶整后,才在1833年逃到印度孟买,勉强成为英国子民。虽然沙逊家族可能在孟买有些势力,在英国伦敦也就不值得一提。他们的当家人大卫·沙逊,甚至不会说英语。

同沙逊家族地位差不多的巴斯商人们,也是盘踞孟买的鸦片富商,同样在英国没有什么话语权。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巴斯鸦片商人损失很大。夸张的是,满清“赔偿”鸦片费的洋银300万元,英国政府竟然没有分给巴斯商人。这导致巴斯商人大量破产,有些甚至自杀而死。

这次战争以后,巴斯鸦片商人一蹶不振,大量退出中国的鸦片贸易。

为啥?在英国白人统治者看来,这些根本就是印度人,是二等公民,低人一等。

第三, 沙逊家族依靠鸦片贸易的兴盛,是在几十年后。

直接摘录一段: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鸦片作为“洋药”获得了合法贸易地位。每箱鸦片在通商口岸交纳三十两进口税后,即可通行无阻。

沙逊家族因此加大了对华鸦片贸易的力度,到十八世纪七十年代末(1880年左右),沙逊家族对华鸦片贸易额已占总量的20%,仅落后于英国怡和洋行。

1872年后,沙逊家族除了老沙逊洋行继续在上海从事鸦片贸易外,由已故大卫·沙逊的次子伊利亚斯·沙逊自立门户创立的新沙逊洋行也在上海设立分行,积极开拓对华贸易,特别是鸦片买卖业务。由于新沙逊洋行将经营的重心放在上海和整个远东地区,因此经过三代人的苦心经营,逐渐后来居上,超过了老沙逊洋行,成为近代上海史上显赫一时的巨商大贾。

第四, 沙逊家族让亲家罗斯柴尔德家族去影响英国政局?

沙逊家族同罗斯柴尔德的联姻,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几十年后的事情。

联姻的沙逊家族成员爱德华·沙逊,联姻罗斯柴尔德的女儿,是在1887年。

另外的联姻者维克多·沙逊,则要到1881年才出生!

而第一次鸦片战争是1840年,第二次则是1856年,当时这两个家族并没有联姻。

显然,沙逊家族确实通过鸦片贸易,在中国赚取了大量的财富,是相当肮脏的鸦片商人。

但沙逊家族通过鸦片贸易崛起,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的事情。

没有证据表明,沙逊家族同鸦片战争有什么关系!

沙逊家族曾是做不光彩生意的奸商,这个是客观的历史事实,但不能将鸦片战争的黑锅栽到他们的头上。

最后,萨沙感叹一句:造谣的一张嘴,辟谣的跑断腿。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0 阅读:342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