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究竟是什么?思索良久,似乎仍难以言明,或许唯有历经某些特定的事情,才会在某个瞬间恍然大悟。而怎样才能实现成长?这个问题更为深邃,绝非寥寥数语便能阐释清楚。直至聆听了雷军的年度演讲,答案才逐渐明晰 —— 唯有实现认知上的突破,才会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创业之人想必都有过亲自外出发放传单、张贴广告的经历。这看似简单的工作,对于新手而言,却并非易事。因为在内心深处,仿佛有两个相互矛盾的 “小人” 在不断拉扯。理性的 “小人” 竭力劝说自己多出去宣传,而感性的 “小人” 却总是从中作梗,一会儿提醒你可能会遇到熟人,场面尴尬;一会儿又恐吓你可能会遭到物业的刁难。最终,可能只能趁着夜色的掩护,才鼓起勇气带着一叠广告出门。
其实,不只是普通人如此,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刚从北大辞职的他,拎着浆糊桶去北大张贴小广告,当时他的内心满是恐惧,生怕撞见自己的学生。然而,怕什么来什么,没过多久,就有学生前来与他打招呼。当学生了解情况后,不仅没有嘲笑他,反而主动帮忙一起张贴。这件事瞬间改变了俞敏洪原有的认知,他意识到,学生并非以贬低的眼光看待自己。这样的经历让他逐渐明白,只有克服内心的恐惧,不在意他人的目光,才能实现成长。
内心抵触或恐惧的事情,并非仅在创业过程中出现,职场打工人同样会遭遇。而解决的关键,依旧是改变原有的认知。被誉为 “日本经营之神” 的稻盛和夫,毕业之际恰逢经济大萧条,面临着 “毕业即失业” 的困境。在老师的推荐下,他才在一家绝缘瓷瓶制造企业获得一份工作。那时的他,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心高气傲,根本瞧不上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一心想着离开。但离开的机会寥寥无几,仅有的一次还被家人搅黄了。这无疑让稻盛和夫苦恼不已,却也促使他对去留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最终,他得出结论:成功与否与辞职转岗并无必然联系,于是决定先留下来,埋头苦干。
再次回归工作岗位的稻盛和夫,不仅不再抱怨,工作投入程度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直接搬到实验室居住。在这种极度认真的工作状态下,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作为有机化学专业的毕业生,他仅在毕业前为求职突击学习了一些无机化学知识。然而,年仅不满 25 岁的他,却一次又一次取得了卓越的科研成果,在无机化学领域崭露头角。稻盛和夫在《干法》一书中提到,自己在无机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皆源于全身心投入工作这一重要决定。
这或许就是 “活到老,学到老” 的意义所在。毕竟每个人的经验都是有限的,只有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才有可能突破原有的认知,实现终身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