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款标价16.9元的面包到底贵不贵?盒马推出一款面包看似薄薄的一片,却标价16.9元,"面包刺客"的称呼不胫而走。对此,盒马客服的回应——"商品都是合理定价,个人口味并不能代表所有人的口味,如果觉得不好吃下次可以不买"——更是火上浇油。这一场景让人联想到此前李佳琦在直播间因79元眉笔争议怒怼网友:“有没有努力工作?工资涨没涨?”两件事看似无关,却折射出同一个问题:当商家从“服务者”变成“说教者”,消费者的反感情绪为何如此强烈?
“面包刺客”VS“眉笔刺客”:高价争议背后的傲慢态度无论是盒马的16.9元一片面包,还是李佳琦的79元眉笔,争议的核心并不单纯在于价格,而在于商家或主播的回应方式。盒马客服的“觉得贵可以不买”和李佳琦的“工资涨没涨”,本质上都是在把消费能力不足归咎于消费者自身,而非考虑市场定位或沟通策略的问题。

这种态度之所以引发众怒,是因为它隐含了一种居高临下的评判——仿佛买不起高价商品的消费者,不是因为产品定价过高,而是因为“不够努力”“不够精致”。现实是,消费分级本就存在,有人愿意为高端面包买单,也有人更愿意选择平价替代品,这本无可厚非。但商家若以“爱买不买”的态度回应质疑,只会让消费者感到被冒犯。

市场上不乏高价商品,比如爱马仕的包、茅台酒、高端日料,但很少有人称它们为“刺客”,因为它们明确定位高端市场,目标消费者清楚自己的购买行为。而“面包刺客”“眉笔刺客”的争议,往往出现在原本被认为平价或大众化的消费场景中——比如超市面包、直播间化妆品。当消费者发现,原本几块钱能买到的东西突然涨价到难以接受的水平,自然会感到被“刺”了一刀。
更让消费者不满的是,商家不仅不解释定价逻辑(比如原料升级、工艺成本等),反而用“嫌贵是你的问题”来回应。这种态度让消费者觉得,自己不仅被“宰”,还被“PUA”了。

无论是盒马还是李佳琦,争议的根源都在于缺乏共情。消费者吐槽价格,未必是真的买不起,而是希望得到合理的解释,或者至少是一份尊重。如果盒马客服说:“这款面包采用XX工艺,成本较高,适合追求特定口感的顾客,我们也提供更平价的选择。”如果李佳琦说:“这款眉笔定位高端,可能不适合所有人,大家按需购买。”网友反应可能完全不同。

面包确实越来越贵了,还有那个瑞士卷,一盒8个50多。

网友1:盒马专卖中产,我们不配。

网友2:回应的真漂亮,真有水平,真有气魄

这种爱买不买的态度,像极了以前的国营店。

商业的本质是满足需求,而非教育市场。消费者有权质疑价格,商家则应该学会用更成熟的方式沟通,而不是用一句“嫌贵别买”堵住所有人的嘴。毕竟,当消费者感到不被尊重时,他们也可以用脚投票——不买,就是最直接的回应。
对此,大家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