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趁口罩放松回家看父母的同学不少。多年没有聚会了,县城小老板同学组织了一次同学聚会。就连在北京上海广州工作的同学都参加了,在当地做公务员的几位同学却以各种借口婉拒了。
许多同学在饭桌上抱怨他们摆架子、耍大牌,大家认为:中学时代的青葱友谊是最纯真的,同学聚会怎么能不来呢?其实,很多同学误解了体系内的同学。体系内职场也是江湖,各种顾虑比体系外的江湖要多一些,主要有这几种原因,看看你身边的同学是否符合?
【1】纪律要求。
一种是明文规定,一种是“潜规则”。同学之间要搞“清亲”关系而不能搞小群体交往,尤其是在戴口罩的时期,体系外的人可以搞聚餐,体系内的人就不行,出了任何差错,都是吃不了兜着走的。另外,有些部门的敏感岗位人员,原则上是不能参加老乡聚会、同学聚会、培训班聚会的,大家都懂这些潜规则,虽然也没啥大事,但大家都会主动避嫌。
【2】防御心理。
现在的饭局不是那么“好吃”的吗?躲在郊区的农家乐,人家说你是搞小团体;到高档酒店,人家说你出入高消费场所;喝瓶好酒被发到朋友圈,出现负面舆情就废了;饭局之上,各色人等都有,不知道有没有“好心人”办点“好事”,就够人喝一壶的。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谁也不馋那杯酒,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3】减负心理。
青葱岁月之后,同学步入社会,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同学毕业几年,自然而然会分层,各有各的利益圈层,同学聚会难免不掺杂利益关系。没有利益的同学关系变成了利益关系,交心的同学其实也没有几个,这种大呼隆式的同学聚会,除了胡吃海喝、吹牛炫耀之外,真正能增进友情的情况并不多。刚开始参加,确实感到新鲜,再参加一两次,确实感到心累。与其心累,不如精简。
【4】观念变化。
现在的基层公务员其实过得挺憋屈的,收入不高,约束不少,成就感不高,压力可不小,忙得也都是一些“一亩三分地”的具体事物。在大城市里工作的同学,天天抱怨房价高,羡慕老家同学的“岁月静好”,其实大家都明白,互相已经不能交叉融入了。小地方的公务员的观念开始转变,安安静静地工作,踏踏实实过自己的小日子,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就是幸福!所以,不愿意参加聚会,精简社交,安心过自己的日子,也挺好的。
【5】逃避请托。
家乡公务人员不论混得好坏,多少都有一点“权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小地方,没有熟人不好办事。就算你去了外国,你的家人还在县城,难免用得上“当地同学”。《奇葩说》曾问道:混得很差的人要不要参加同学会?有的名人说道:如果同学聚会里有妇产科主任、小学班主任、所长、校长,爬你都要爬着,你想象不到有多大用处。这句话对当地有点职位的同学来说,如同噩梦。为了躲避人情债,不参加同学聚会才是明智的。
【6】真的钱少。
除了江浙沪深等局部地区的公务员收入高,其他的地区未必都有这么好的待遇。大多数地区的公务员收入并不是很高,月薪几千是常态,上万是少数。主要的优势是职业稳定、福利较好、保障优良,到手的工资并不高,手里的现钱不多,舍不得拿出来组织聚会。有些同学认为,当地公务员搞应酬能公款,所以,经常撺掇他们搞聚会,他们既要面子也要里子,干脆以“工作忙、有纪律”等理由婉拒 。
现实版放火可以点灯真的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