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古语云:"忠臣不事二主,烈士不顾其生。"东汉末年群雄逐鹿,风云际会之时,英雄辈出,而许褚这位曹魏大将军,在历史战场上的表现却让人捉摸不透。
他跟马超打得天昏地暗、硬刚到底,一副拼命三郎的架势。
但奇怪的是,面对颜良文丑这俩人,他却偏偏没上场,连个动静都没有。难不成许褚也有怕的人?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贴身卫士的职责担当
许褚,字仲康,谯郡谯县(今安徽亳州)人,身高八尺,膀阔腰圆,力大无穷,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勇将。
公元196年,许褚开始追随曹操,因其勇武过人,很快被拜为都尉。彼时的曹操正处于发展壮大的关键时期,需要可靠的将领守护自身安全。
曹操慧眼识英才,深知一位出色的贴身护卫对于主帅的重要性。

在经历了一系列战斗考验后,许褚展现出的忠诚与勇猛让曹操对他刮目相看。
曹操的身边原本有典韦这样的猛将担任护卫,但在公元197年的宛城之战中,典韦为保护曹操而战死。
失去了得力干将的曹操急需一位能担此重任的将领,许褚因此接任成为曹操的贴身护卫。
作为曹操的护卫,许褚的首要职责并非冲锋陷阵,而是确保主帅的安全。

这一职责在乱世之中尤为重要,因为统帅的存亡直接关系到整个集团的命运。
许褚深谙这一点,他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远比个人武勇的彰显更为重大。
许褚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特点,那就是他的谨慎与自知之明。
虽然被称为"虎痴",给人一种冲动莽撞的印象,但实际上,许褚在关键时刻能够冷静评估形势,明智地做出决策。

这种品质使他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卫,而不仅仅是一个单纯依靠蛮力的武夫。在建安四年之前,许褚跟随曹操参与了多次战役,积累了丰富的战场经验。
这些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武艺,也让他对于战场局势有了更为敏锐的判断力。
在保护曹操的过程中,许褚逐渐成长为一名既有勇力,又有智谋的将领。

白马之战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绍派遣大将颜良、文丑率军南下,意图攻打曹操。
双方在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北)展开激战,史称"白马之战"。
这场战役关系到曹操的生死存亡,因为袁绍兵多将广,而曹操兵力相对薄弱。
战斗初期,局势对曹操极为不利。袁绍派出的大将颜良勇猛非凡,曹操军中将领难以抵挡。

曹操先后派出魏续、宋宪迎战颜良,却均在数回合内败北,大军士气受挫。眼见颜良如此勇猛,曹操军中将士人心惶惶。
在这危急时刻,徐晃挺身而出,上阵挑战颜良。徐晃与许褚实力相当,均是曹操阵营中的勇将。
然而,即便是徐晃也只支撑了20余回合,便陷入险境,险些被颜良击败。这一场景,许褚看在眼里,也更加明了形势的严峻。

面对如此强劲的对手,许褚并未请战。通过观察徐晃与颜良的交锋,许褚清醒地认识到:若贸然出战,不仅难以取胜,还可能危及曹操的整体战略布局。
而事实上,曹操此时已有妙计。他知道关羽虽然暂时在他帐下效力,但心系刘备。

为了最大化利用关羽的价值,同时解决颜良这一强敌,曹操决定派关羽出战。关羽果然不负众望,在万军丛中斩杀颜良,为曹操赢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许褚的不出战,从表面看是退缩,实则是服从大局的表现。
他明白在这场关乎生死的战役中,个人武勇并非制胜的关键,而是要配合主帅的整体战略部署。

潼关对决
与白马之战中的谨慎相比,许褚在潼关之战中则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一面。
潼关之战发生在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当时曹操率军西征,在潼关与马超等人交战。这场战役中,许褚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勇猛。
马超,字孟起,是当时著名的骁勇善战的将领,被称为"西凉锦马超"。

他的武艺在当时的武将中可谓首屈一指,很少有人能与之匹敌。可在潼关之战中,许褚却成为了马超的劲敌。
第一场交锋,许褚与马超大战100余回合不分胜负。
这样的持久战已经足以证明许褚的武艺非凡,因为在古代战场上,两位将领能够交手百余回合而不分胜负的情况极为罕见。

不甘心的双方约定次日再战。第二天,许褚再次与马超交手,又战了100余回合仍不分胜负。
连续两天的激战,两位将领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却依然难分高下,可见双方实力之接近。
到了第三场交锋,许褚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
他卸下了身上的盔甲,赤膊上阵。这一举动不仅展示了他的非凡勇气,更显示出他对自己武艺的绝对自信。

赤膊上阵意味着放弃防护,稍有不慎就可能受伤甚至丧命,但许褚却选择以此方式挑战马超。
令人惊讶的是,即便赤膊上阵,许褚仍能与马超激战30余回合,并在战斗中展现出超凡的力量和技巧,甚至一度抢夺了马超的兵器。
这种非凡的表现,为许褚赢得了"虎痴"的美名,也让他的威名远扬。

潼关之战中的许褚,与白马之战中按兵不动的他判若两人。
这种差异并非性格的矛盾,而是源于不同的战略环境和角色定位。
在潼关之战中,曹操需要一位能够抗衡马超的猛将,而许褚正是最佳人选;而在白马之战中,保护曹操的安全和配合整体战略才是许褚的首要任务。

虎将心思与战略眼光
许褚作为曹操的贴身护卫,其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深思熟虑。白马之战与潼关之战中的表现差异,恰恰反映了他在不同情境下的理性判断。
许褚深知自己的职责所在。作为贴身护卫,他的首要任务是保证曹操的安全。
在白马之战这样关乎存亡的战役中,若许褚贸然出战,万一阵亡或受重伤,曹操的安全就会面临威胁。

而且,通过观察徐晃与颜良的交战情况,许褚已经对敌我双方的实力有了清醒的认识。
此外,许褚也了解曹操的政治谋略。
曹操此时收留了关羽,希望通过关羽斩杀颜良、文丑来实现双赢:一方面解决了强敌,另一方面也让关羽欠下人情,为日后策反关羽埋下伏笔。

作为曹操的心腹,许褚自然要配合这一策略,为关羽出战让路。
潼关之战的情境则完全不同。
此时曹操已经坐稳了基本盘,正在向西扩张势力。马超虽然骁勇,但并不像颜良那样威胁到曹操的核心统治。
在这种情况下,许褚可以放手一搏,充分展示自己的武艺。而且,与马超的三番交锋也恰好证明了许褚确实有与顶尖武将较量的实力。

许褚的这种战略眼光和政治敏感性,使他成为了曹操麾下不可多得的将才。
他不仅有过人的勇力,更有明智的判断力,能够根据形势的需要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
这种能力在乱世之中尤为可贵,也是许褚能够始终保持曹操信任的关键原因。

许褚的一生,既有潼关绝艺的惊世之勇,也有白马退让的深谋远虑。
作为一名将领,他不仅拥有过人的武艺,更懂得在关键时刻为大局考量。
历史记载中的许褚形象,或许正是提醒我们:真正的勇者,不仅需要有过人的胆识,更需要有清醒的自知之明与战略眼光。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资料来源:《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