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奥本海默》,只能说:诺兰赢麻了

飞哥每日电影 2023-09-04 09:56:53

诺兰新作,《奥本海默》。

来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8月30日内地首映(比北美晚了39天),当日票房打破《孤注一掷》的霸榜局面,截止今晚21:35,总票房2.2亿。

这部制作费1亿美元的电影,如今全球票房超过8.5亿美元(约62亿rmb)。诺兰与老搭档华纳兄弟影业结束关系后联手环球影业拍的首部电影商业上大获全胜(也是诺兰作品票房第三,仅次于两部蝙蝠侠)。

不只票房,口碑刚释出时,《奥本海默》也是诺兰作品最好的一部。如今一个多月过去,烂番茄新鲜度目前稳定在93%。

豆瓣评分8.8。“好于97%传记片”“好于96%剧情片”。

我知道这词用烂了,看着这样的《奥本海默》,也只能说:诺兰赢麻了。

《奥本海默》改编自凯·伯德和马丁·J·舍温所著《奥本海默传:“原子弹之父”的美国悲剧》,该书曾获2005年普利策传记文学奖。

电影中,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受美国军方指派,由他牵头将一大批科学家聚在一起,动员10万多人耗资20亿美元历时3年搞一件大事:利用核裂变反应研制大杀伤性武器——原子弹。这一项目,代号曼哈顿计划。

最初研制的目的是与德国纳粹竞速,奥本海默带领的团队后发先至,1945年7月

16日以“三位一体”行动成功进行了世界第一次核爆炸,并且制造了两颗原子弹。

做原子弹的是他们,用原子弹的是美国军方。

奥本海默以及他的科学家伙伴们全都知道原子弹毁天灭地的破坏性。他和同事们抱着用大杀器毁纳粹拯救世界的初衷制作原子弹,但纳粹未做出原子弹就已战败。

成为“死神”的奥本海默陷入自我矛盾的困境,以毁灭性的暴力来制暴这一出发点是否偏差见仁见智。原子弹的出现带来的后果,“就跟挤出来的牙膏无法塞回去一样”......

被称为“原子弹之父“的奥本海默对核武器的态度的转变,以及曾经的政治活动,让他从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变成出卖国家的“叛徒”,对他的审判旷日持久。

虽然电影没有时长和北美版本一致,但两处小黑裙的“改良”还是对电影有一点影响。

(两处“改良”,出现在奥本海默和情人琼·塔特洛克的两次床戏)

《奥本海默》属于传记片,这也是诺兰第一部以历史人物为主角的电影。

2018年凭借《敦刻尔克》喜提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提名的诺兰,这次高质量完成学院最爱的传记题材电影,估计能再冲击一下最佳导演小金人。

但与好莱坞传统的传记题材电影不同,塑造奥本海默是次要的,诺兰把重点放在了塑造“奥本海默的困境”。

《纽约客》影评人Richard Brody给《奥本海默》打了不及格,不满的点就是“这部电影沉迷于讲述道德故事,没有展示人物的复杂性。”

前半句我有同感。

传统传记电影,会让你对主角从小到大各个阶段,有一个全方位了解。

如何长大,有什么品质,怎么看待世界,成就是什么……

但《奥本海默》不是,电影的侧重点,放在了他人生中的两个事件,造弹和被审判。

以至于,那些构成奥本海默的基础信息,都以极快的速度一闪而过。

譬如爱情。

他和情人琼·塔特洛克的虐恋,和妻子凯蒂·奥本海默从差点崩塌到相伴几十年的相守,只能看到结果。

后半句“没有展示人物的复杂性”,我就不赞同了。

基里安·墨菲饰演的奥本海默,作为物理学家、天才、人类,三位一体,并在一体中分裂撕扯,正是在道德困境里塑造出了一个生动的“奥本海默”。

常年在诺兰电影里演配角的墨菲,这次或许能冲一冲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

观看这部电影的心情,分为两部分。

前2小时,不安。

这种不安的来源,不仅是跟随剧情,看着原子弹这种大杀器一步步成型,还来源于诺兰的处理手法——

高密度的弦乐、将奥本海默内心外化的狂躁配乐;

IMAX怼人脸拍,将角色内心蔓延到宽广银幕空间,供观众直视;

彩色和黑白画面混合出现;

密集且信息量超级浓缩的对白;

各种历史和科学史重磅人物接连出现,你得有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更顺畅跟上剧情。

这部分的观影情绪就是紧张,需要精神高度集中。

而当那颗原子弹终于在沙漠中爆炸,角色和观众都松了一口气。

虽然诺兰打乱时间线和不同视角的叙事剪辑手法让你会恍惚,无法彻底区分造弹过程和审判奥本海默这两个主情节。但后一小时的重心更明显是审判。

一开始我认为,比起壮阔的前两个小时,电影落脚点放在复杂人性的后一小时好像有些头重脚轻。

电影看完,当然会回味电影的视觉震撼。

搭建洛斯阿拉莫斯小镇、核爆场面……诺兰依然对得起自己“实拍狂魔”的名号。

然而沉淀几日后劲越来越大的,没想到是我认为格局太小的“脚轻”部分。

一开始觉得诺兰挺浪费的,《奥本海默》里的客串,人均奥斯卡影帝。

《海边的曼切斯特》拿下奥斯卡奖的凯西·阿弗莱克饰演军官鲍里斯·帕什,就是审问奥本海默最终炮制出谢瓦利埃事件的那位,出场戏份没记错的话应该只有两场。

《至暗时刻》奥斯卡影帝加里·奥德曼饰演杜鲁门总统,让“爱哭鬼”奥本海默从此不要再进他的办公室,一场戏。

这两位戏份少但令人印象深刻,确实很有水平。

让我最印象深刻的,还是凭借《波西米亚狂想曲》得奖的拉米·马雷克在《奥本海默》中饰演科学家大卫·希尔(最后出场的科学家代表,一锤定音的那位)。

他的戏份多了些,有三场。

前两场都是跟班性质,第一次是在聊天中他在随手做笔记,奥本海默一手打落他手上的纸笔,甩脸色问他:你这都要记?

第二场戏也差不多,也是被奥本海默甩脸色。

第三场戏则是他作为科学家代表出庭发言。

为什么印象深刻?

大卫这个角色,其实与小罗伯特·唐尼饰演的路易斯·施特劳斯是对称的。

不是指戏份对称,而是指人性方面。

施特劳斯是制造奥本海默审判事件的幕后黑手。

他的出发点极度渺小:泄私愤。

透过泄私愤,既想达到报复奥本海默的效果,也想借此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

他对奥本海默的恨,源起也很小,归根结底就是被奥本海默几次三番甩脸色让他下不来台。

这种小小事件在施特劳斯心中裂变成大毁灭性能量,摧残着奥本海默,也摧残着他自己。

遭遇同样待遇的大卫·希尔,他的稳定情绪和纯良的内心让他做出与施特劳斯截然不同的反应。

奥斯卡影帝用出色的演技提醒观众,这个角色其实很重要,他就是施特劳斯的对照物。

同样的事情,能引发的后果截然不同,主控在人。

科学、技术、知识、武器,也一样。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