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在长沙清华校区的校外,一个身影破旧、衣衫褴褛的乞丐现身。他双手紧紧护住胸前的一个看似“酸菜坛子”的物件,眼中闪烁着光芒。他向门卫表示,有极为重要的事情需要面见校长梅贻琦。
门卫看着眼前这位不同寻常的乞丐,正欲驱赶,恰逢梅贻琦校长从校内走出。乞丐一瞥见梅校长,他脱口而出:“梅校长!”

赵忠尧
梅贻琦校长听到呼唤,定睛细看。开始的惊讶很快转为深深的激动,他的眼中泛起了泪光,快步上前紧紧握住了乞丐的双手,声音颤抖地说:“忠尧?是你吗?你怎么会是这样一幅穷困潦倒的模样?”
原来,这位看似落魄的乞丐,实则是中国核物理研究的先锋人物,被誉为“中国人之脊梁”的赵忠尧。

图片来源于网络
赵忠尧,1902年出生于浙江诸暨的一个家族。家中祖辈以行医为生,积累了不菲的家业,但他的父亲赵继和却深知,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单纯的医术已无法挽救国家的颓势。于是,他决定,不让孩子们继承祖业,而是鼓励他们学习科学,以期能为国家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赵忠尧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聪慧与好学精神,成绩总是名列前茅。1920年,年仅18岁的他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南京高等师范,专攻数学与化学。求学期间,学校更名为国立东南大学,赵忠尧也在这里奠定了自己扎实的学术基础。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24年,赵忠尧顺利从东南大学毕业。就在这一年,他的父亲赵继和不幸离世,家中的经济状况因此陷入了困境。为了撑起家庭的重担,赵忠尧选择留在学校,担任物理学助教一职。他一边工作,一边继续深造,次年便获得了物理学学士学位。
1925年夏,清华大学开始着手筹办本科院校。当时已是物理学界翘楚的叶企孙教授,在受邀前往清华任教之际,特意将自己一直颇为赏识的赵忠尧也一并带了过去。次年秋天,清华大学物理系正式成立,赵忠尧也顺利从助教晋升为正式教员。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清华任教期间,赵忠尧接触到了大量国外的物理书籍和前沿研究成果。他深切地感受到国内外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巨大差距,心中涌起了一股强烈的使命感。为了将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国内,推动中国物理学的发展,他下定决心出国留学深造。
1927年秋,赵忠尧踏上了前往美国的求学之路。他进入了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并有幸成为了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密立根教授的学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密立根教授的指导下,赵忠尧汲取着知识的养分。他几乎整天泡在实验室里进行着各种复杂而精密的实验操作和研究工作。凭借着过人的才华和不懈的努力,短短两年内他就取得了科研成果突破。
在一次实验中,赵忠尧偶然间捕捉到了一个异常奇特的现象:当他让一束高能量的硬Y射线光子穿过重金属铅时,这些光子竟然展现出了“反常吸收”的行为。这个发现让他兴奋不已,因为这可能是一个颠覆性的科学突破。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于是,他以《硬Y射线的散射》为题,详细撰写了一篇论文。这篇论文虽并没有立即引起科学界的轰动,但它的价值却被后来的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前诺贝尔物理奖委员会主任爱克斯朋甚至曾高度评价道:“赵忠尧在世界物理学家心中,早已是实至名归的诺贝尔奖得主!”
1930年,赵忠尧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顺利获得了博士学位。但他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选择继续前行,辗转前往了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在那里,他与原子核研究领域的泰斗卢瑟福携手合作,共同探索科学的奥秘。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赵忠尧无疑将在物理学领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赵忠尧
但就在1931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军队悍然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般传到了远在英国的赵忠尧耳中。他手中的报纸仿佛变得千斤重,每一个字都如同锋利的匕首,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他的家乡、他的祖国正在遭受外敌的蹂躏,这让他怎能坐视不理。
强烈的思乡之情与爱国情怀在赵忠尧心中激荡。他决定放弃在剑桥的优渥研究条件,立即回国投身到救国图存的伟大事业中去。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卢瑟福得知这一决定后,极力劝说赵忠尧留下:“我们是科学家,应该专注于学术研究,何必去趟这趟浑水呢?”但赵忠尧却坚定地摇了摇头,他表示自己不能在国家危难之际置身事外。
卢瑟福见劝说无果,便不再多言。离别之际,这位科学家为了支持赵忠尧的学术研究,慷慨地赠送了他50毫克的放射性实验镭。这份珍贵的礼物代表了卢瑟福对赵忠尧的认可和支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带着这份珍贵的礼物和满腔的报国热情,赵忠尧回到了祖国。他来到清华大学任教,致力于培养国内的物理学人才。1937年10月,日军再次发动了侵略行动,清华园也沦为了敌手。面对变故,清华大学被迫南迁以避战祸。
在这股南迁的人潮中,却出现了一个逆流而上的身影那就是赵忠尧。原来,在消息传来之际,他并不在北平。但当他想起那50克珍贵的镭还留在清华园的实验室里时,他决定返回去取回它。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知道这个时候去清华园无疑是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但镭作为原子弹研究的重要原料之一,如果落入日本人之手后果将不堪设想。为了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未来,他选择了冒险前行。情急之下,赵忠尧找到了好友梁思成请求帮助。
赵忠尧和梁思成二人静静地驱车离开了城市。他们一路上并未遇到任何阻碍,顺利地驶向了目的地。当他们抵达曾经宁静而美好的清华园时,眼前的景象却让他们心头一震。只见整个园区被烟灰覆盖,一片狼藉,仿佛经历了一场浩劫。

图片来源于网络
赵忠尧的心情沉重,他没有十足的把握那珍贵的镭是否还在原地。他们小心翼翼地穿过散乱不堪的物理实验室,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终于,在实验室的一个角落里,他们发现了那个装着镭的铅筒。这一刻,两人不禁松了一口气,心中充满了庆幸。感谢上天的眷顾,那宝贵的镭竟然安然无恙!
原本梁思成邀请赵忠尧与他们一家一同南下,但考虑到镭的重要性,赵忠尧最终决定独自一人行动,以便更好地掩护这珍贵的物质。于是,在一条偏僻的胡同口,两人依依惜别。

图片来源于网络
赵忠尧将那50毫克的镭藏进了一个不起眼的咸菜罐子里。为了掩人耳目,他脱下了西装,换上了一件破旧的长衫。他还在长衫上故意抹了油渍、撕了几个洞,并沾上了些许尘土,让自己看起来更加不起眼。
除了改变衣着外,赵忠尧还对自己的容貌进行了伪装。他弄乱了头发,脸上抹上了煤灰,使自己看起来就像一位普通的农村老农。即使是熟悉他的人,也很难一眼就认出他来。
逃离北平的路途充满了艰辛与危险。赵忠尧必须先坐车前往天津,然后再转水路南下。他凭借精湛的伪装技巧混在人群中,成功地避过了日军的盘查。上了火车后,他紧紧地抱着那个咸菜罐子缩在角落里,尽可能地降低自己的存在感以免被注意到。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北平到湖南长沙的路程遥远而漫长,赵忠尧足足走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在这期间,他历经磨难,甚至一度面临饥饿的威胁。幸运的是,在河南他遇到了熟人并得到了接济,这才得以继续前行。
1937年10月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赵忠尧终于站在了湖南长沙的“清华大学临时校区”门前。只见他怀抱着那个咸菜坛子,步履蹒跚地走向大门。然而门卫却将他拦了下来,因为这个头发遮脸、浑身破烂的人看起来就像个乞丐。

赵忠尧
赵忠尧颤巍巍地对门卫说道:“我是这里的老师,我要找校长梅贻琦。”门卫听到他直呼校长的名字并声称自己是老师时感到十分诧异,因为这个人的口音明显不是本地人。于是门卫将此事报告给了梅贻琦校长。
当梅贻琦走出校门看到赵忠尧时惊讶地发现这哪是什么乞丐啊!这正是已经“失踪”了三个月之久的赵忠尧教授!从梁思成给清华大学打电报开始算起梅贻琦已经等待了赵忠尧好几个月的时间大家都担心他出了什么意外。

赵忠尧
此时的赵忠尧虽然蓬头垢面、衣衫褴褛但他的眼神却依然明亮而坚定,在把咸菜坛子交给梅贻琦后他如释重负地说道:“这50毫克镭安然无恙我这趟苦就没白吃。”他的声音虽然颤抖但却充满了坚定,因为他知道自己用生命保护下了中国核物理学的“火种”。
正是得益于赵忠尧当年勇敢地保存下来的50毫克镭,我国才能够在核领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实现突飞猛进的发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
赵忠尧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在他的从教生涯中,他倾注了无数心血,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巨匠,其中包括钱三强、邓稼先、杨振宁、李政道等名字如雷贯耳的科学家。
1999年,在两弹元勋的授衔仪式上,23位获奖者中有一半都是赵忠尧老先生的得意门生。这一半的获奖者,都曾在赵忠尧的悉心指导下,走过了科研之路的坎坷与曲折,最终登上了科学的巅峰。

赵忠尧
1998年,赵忠尧老先生因病与世长辞,享年96岁高龄。他的一生,可谓是为科学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参考资料:《诺贝尔奖的遗憾——献给杰出物理学家赵忠尧》,施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