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7日深夜,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院长、书记等系列要职的中国科学巨擘周光召先生在北京悄然离世,享年九十五岁。
这位一心为国,奋斗终身的科学巨匠,将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科学事业,在中国科学领域战斗几十载。作为一代国士,他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生前的铿锵誓言——“祖国之需,吾身所至”,至今仍回响在无数人的心田。
两弹元勋回溯往昔,1959年因为中苏对未来中国发展走向的根本性分歧,苏联悍然撤出一切对华援助,将国际合作的友谊桥梁轰然断斩断。
长期以来,一来苏联重工业扶持之下的中国,陷入到了发展的困境之中。其中,作为国防事业的最重要项目,原子弹研发也在骤然间布满荆棘。

而在此情况下,身在异乡的周光召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回国。
作为赴外留学的中国重要科学家,他在苏联杜布纳核子研究所的科研殿堂里,本已站在粒子物理学站稳脚跟。他推导出的赝矢量流理论,更是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科学界的夜空。
甚至有相关物理学界的专家断言,如果他能够深耕此领域,很有可能在未来获得诺贝尔奖项。
然而,面对国家发展的召唤,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转身,将个人的辉煌篇章暂时搁置,投身于更为紧迫的国家使命之中。
据他自己表示,作为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科学家,他随时听从着祖国的召唤。

1961年初,他踏上了南下的火车,奔赴自己未来的原子弹研究战场。
归国后,周光召的身影穿梭于核武研究的每一个角落,从爆炸物理的深邃奥秘到辐射流体力学的浩瀚海洋,从高温高压物理的极限挑战到计算力学的精密计算,他都是引领者、参与者。
作为核子领域的重要专家,他的归国为我国的原子弹发展事业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短短年余时间,他与邓稼先一起完成了我国首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为我国原子弹的研发打好了基础。
随后,他又与研发小组一起紧锣密鼓地投入到原子弹的具体研发试验过程之中。1964年10月14日,我国首颗原子弹完成相关研制,并运抵罗布泊试验基地。

10月16日下午,随着一阵震天巨响和一朵炙热蘑菇云的腾起,中国人民终于拥有了屹立世界的勇气和依靠。
年仅30余岁的周光召,成为了中国当之无愧的不朽功勋。日后回忆起此事,世界闻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坦言:“他让中国的原子弹引爆提前了一两年!”
然而他周光召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仍旧投身我国核事业发展,为祖国的富强奉献着他的智慧与汗水。
1999年,由中央、国务院与军委联合授予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名单出炉,70岁的周光召与其他22位伟大科学家一起,收获了这份难得的光荣。
然而,对于这份沉甸甸的功勋,周光召总是淡然处之,他说:“这不仅是科学的胜利,更是亿万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壮丽史诗。我只是其中渺小的一分子,是这片土地上无数默默耕耘者中的一员。”
他的话语,如同他的一生,激励着后来者不断前行,在科学的征途中,永远听从祖国的召唤。
科学灯塔周光召这个名字,在新中国科技史上熠熠生辉,不仅在科学界树立了不朽的丰碑,更成为了中国无数科学人才眼中指引航向的灯塔。
而他本人,作为一代科学巨匠,对培养中国新一代科学人才也极为重视,并有着一套自己的看法。
他坚信,真正的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启迪与人格的塑造。于是,“以朋友之名,行伯乐之实”成了他育人的座右铭。
在周光召的世界里,每一位青年都是待发掘的宝藏,他愿以平等的姿态,倾听他们的心声,引导他们前行。

作为我国核物理界的主要领导任务,自打归国开始,他便开始了为我国科学界后辈传授知识的旅程。
彼时,我国知识分子群体人数很少,其中大部分文化水平也不高。对于核物理研究过程中基础的爆轰理论、冲击波理论都存在困惑。
为了不耽误原子弹的研发进程,他一边推动核工程研发,一边为科研人员讲述相关概念,教导他们如此进行研究操作。
也正是他亲自授课,才将复杂的核武器物理理论化繁为简,让青年们有机会窥见科学的奥秘。而他积极主张创办的中关村“青年创新联谊会”,更是在后来成为了孕育科研、企业及管理领军人才的摇篮,为中国科技的未来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周光召对学生的影响,远不止于学术上的指导。他更像一位智者,用自己的人生哲学为学生们指引方向。他常言:“国之所需,我之所向。”

这句话,不仅是他个人的信念,也成为了无数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座右铭。在他的影响下,吴岳良等未来中科院院士毅然选择回国,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共同书写着中国科技的辉煌篇章。
作为我国科学界巨匠,他曾经担任了了十年我国科协主席。
担任科协主席的日子里,他积极推广科普事业,创造性地提出了世界首部《科普法》 ,将提升公民科学文化素养作为重要任务开展。
在他的大力倡导之下,“科学精神”在中华大地上全面散播开来。

岁月流转,周光召的卓越功勋已载入史册,他本人也成为了共和国发展的光辉历史,但他那无私奉献、心系家国的精神却如同璀璨星辰,永远照耀着后来者的前行之路。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精神——不仅要有探索未知的勇气与智慧,更要有为国为民的担当与情怀。
在他的感召下,一代又一代的中华科技工作者正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向着科学的巅峰发起挑战,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科技报国”的崇高理想。
来源:
《光明网——“我是十万分之一”,痛别“两弹一星”元勋周光召先生》
《澎湃新闻——沉痛悼念清华大学杰出校友周光召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