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民航局《关于加强运输机场目视助航设施规划设计和审查管理工作的通知》(后简称为“通知”)要求,民航总院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飞行区工程设计项目组(以下简称“项目组”)扎实推进目视助航设施设计优化工作,近期通过系统性对标、多轮次交流汇报、深入性调研及实践性学习,全面提升飞行区目视助航设施设计水平。
1 精准对标,夯实设计基础
民航总院项目组以通知为指导,第一时间组织专项学习研讨,围绕平面布局、目视助航灯光系统、标志标识布局等重点问题,梳理设计规范与技术标准,逐条对标通知要求。梳理全场滑行路线,对F滑、快速出口滑行道脱离区域道口进行了优化;排查道口密集、复杂交叉点、标记牌设置困难等热点区域,共梳理出9处无法设置标记牌处,补充增加地面信息标志提供目视引导信息。项目组逐条落实通知要求,夯实设计基础,提升设计质量。

2 深入交流,吸纳运行智慧
为贯彻“设计运行一体化”,实现设计方案与运行实际“零偏差”,在建设单位大连空港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的组织协调下,项目组先后多次向大连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现场运营指挥中心、站坪保障部、飞行区管理部、中国民用航空大连空中交通管理站、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大连航空有限责任公司等运行部门详细解读设计方案,细致梳理运行难点,深入交流优化手段。
期间,中国民用航空大连空中交通管理站建议滑行道编号应将靠后的编号用于远期及使用频率低区域,便于空管指挥;南航提出结合飞行员视角调研滑行道标志牌和灯箱的设计需求,避免滑错、滑过等情况。通过这样多次的深度互动和深入交流,项目组累计采纳运行部门合理化建议17条,优化设计节点12处,为提高机场运行水平保驾护航。
3 沉浸调研,深挖运行需求
为切实将“运行思维”融入设计环节,项目组采用“跟班学习+场景化调研”模式,赴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开展现场跟班学习。项目组成员分组深入机场运行控制中心、站坪管控中心、机务维修部、飞行区管理部、站坪保障部等部门,通过实地观察航班保障流程、记录一线人员操作痛点,系统梳理出助航设施设计与运行场景的衔接薄弱环节。

图/现场观摩飞机入位、推出及保障
其中,在机坪作业区域调研时,机务人员反映某近机位机头前登机桥固定端与机位安全线距离近,机头空间局促,保障车辆靠机作业困难,导致该机位利用率低。基于以上及其他跟班调研分析成果,项目组结合机场的实际运行规则和合理化要求,逐个机位梳理排查,优化标记牌和机坪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释放运行保障空间,提升机坪运行顺畅度,降低运行安全风险。

图/AOC跟班学习
4 仿真优化,破解运行瓶颈
结合设计方案的调整,项目组持续优化飞行区仿真模型,分析仿真成果,用以指导设计,包括分析跑道多运行模式,测算机坪滑行距离与时间;模拟全场滑行道系统运行,筛选拥塞点等。

图/ACC调研航班保障
后续,项目组将在开展施工图设计的同时,按照通知要求和建设运行单位需求,充分利用仿真模拟技术,研究机坪-塔台分区、机坪港湾运行细则,明确机坪塔台、空管塔台管制范围,确定及优化管制移交点,为机坪港湾运行提供合理建议。同时,开展服务车辆运行仿真模拟,综合考虑服务车辆运行效率,分析航班与保障车辆的运行干扰及热点,优化服务车道设计和使用规则。

图/空管塔台调研滑行道使用情况
目前,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飞行区设计项目组已完成飞行区目视助航设施设计优化方案第三轮修订,后续将继续加强与运行部门的沟通,配合主管部门审查管理,提升飞行区设计水平,力争保证目视助航设施设计规范、简明、清晰,为将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打造成安全、高效的新一代机场奠定坚实基础。(文/设计三院 张纯 赵悦琼)
来源:民航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