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是夏人

翁卫和说古史 2024-01-04 14:04:02

人类保留下的“活化石”语言是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历史的!

如“嚚讼”是南方官话,是夏人的官方语言,是长江以南地区的语系。

夏人的:

“嚚讼”与“阴损”近义,形容一个人奸诈狡猾、一肚子坏水,常“足不声响”地在背后使坏害人,如同人们常说的那种“不叫却咬人更凶的狗”。

三星堆千问千答(57)•历史文献有否记录三星堆文明?

在追溯三星堆文明的历史文献中,一个问题常被提及:“三星堆文明在什么历史文献留下了记录?”这引发了对古代文献的深入探讨。

对此,翁卫和先生回应道:“《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尤以民学见长。”然而,他深刻指出阅读广泛并不意味着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为何这些古籍未曾明确告知三星堆遗址即是“虞都夏府”?

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嚚讼”一词,来源于《尚书·尧典》。孔子保留了这个词,是因为他深知其意义。而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却使用了“顽凶”取代了“嚚讼”。这或许是因为司马迁未理解其真正含义,或者他作为西北人未接受到“口传承”的原因。

《尚书》作为上古之书,记录了虞、夏、殷、周各代的誓、命、训、诰等言辞。然而,其文字古奥、晦涩难懂,被称为“诘屈聱牙”。现代人阅读其内容更是充满困难。

“嚚讼”一词在中国西南地区广为流传,老一辈的不识字者仍能理解其含义。这提示我们,“口传承”是一种保留知识的有效途径。换成“顽凶”可能让我们失去了追溯根源的机会。

在史学研究和考古探索中,谦虚谨慎是必要的态度。古代文明广阔而深邃,即便是卓越之人,也难以涵盖所有领域。现代考古人应以谦逊的心态,努力寻找珍贵的历史线索。

(注:三星堆内容丰富、信息庞杂,将分篇介绍、穿插发布,欲完整了解,请参阅上下篇章。)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