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年前的今天,周总理在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会见日本友人

安露与趣事 2024-09-29 15:43:12

中日一衣带水,交往源远流长。

但自19世纪开始,日方对我们长达一百多年的欺凌与3500万人的累累血债,成为横亘在中日之间的巨大障碍,哪怕时至今日,也无法消融。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如何正确定位中日关系,如何与日相处,也就成为了周总理考虑的重要事情。

1953年9月28日,周总理会见了日本拥护和平委员会主席大山郁夫,就中日关系问题交换了意见。

这是新中国的国家领导人第一次会见日本友好人士,意义非常重大。或者说,周总理此举,真正打开了中日友好相处的大门。

大山郁夫,1880年生,日本明治、大正、昭和时期的社会活动家、政治学家。他曾经担任《大阪朝日新闻》社论委员,宣传民主主义思想,并曾反对日本出兵西伯利亚。1953年,他应法国大学邀请访问法国,随后参加布达佩斯和平会议,归途中访问了莫斯科、北京和平壤。

大山郁夫的北京之行,起于两个原因。

一是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宣布,“我们主张恢复与世界各国的正常关系,特别是与日本的正常关系”。因为周总理认为,“中日两国人民有着友好的新条件,即解放了的新中国和战后要求和平的日本。”

二是1949年10月1日,东京地区各界友好人士集会庆祝新中国成立,要求日友友好,并成立日中友好协会筹备会,周总理针对这种情势,审时度势,及时指导采取民间外交策略。

由大山郁夫开始,此后应邀来访的日本朋友大都受到周总理的接见。

此后,中日互访逐渐增多,并逐渐由民间外交发展到半官方外交。

只是当时由于日本是受美国控制,且中美关系并不融洽,于是到1957年至2月后,日本岸信介内阁在自身和美国的影响下,采取了一系列恶化中日关系的举措,致使这种民间外交或半官方外交出现了逆转。

这种状况,到1972年的时候,才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拉开了中美建交的序幕。

作为美国的小弟,日本自然一切以美国马首是瞻。

于是,追随美国与中国重新复交的呼声高涨,中日建交便在双方的互相推动下,成为一种必然。

这件事情,中方便由周总理全权负责,落实中日建交的事情。

双方建交谈判中间有个小插曲。

也就是在最敏感的战争赔偿上,日本代表团在谈判中提到,“蒋已经说过不要赔偿”之类的话语,使建交谈判会议陷入了僵局。

为此,周总理找到时任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十分严肃地声道,“蒋是慷他人之慨,他逃跑到台湾,他不能代表中国人民。我们放弃索赔,是不想日本的人民也因为赔偿而受苦,你们的条约局军长不领情,还拿《日台和约》说事,这是对我们的侮辱!”

田中角荣十分尴尬,只能说着好话,向我们表示歉意。

1972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在北京签定,即时生效,标志着中日邦交正式实现正常化。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周总理就在规划中日关系,至1972年联合声明签定和发布,中日关系终于朝着正常化的路子大步向前,周总理操持了23年。

而且,哪怕是中日建交后,中日友好始终是周总理关心的一件事情,直到他与世长辞。

0 阅读:10

安露与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