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古人也吐槽:尽孝不是玩命!

大力道历史 2025-05-01 16:00:36

现在提到古人的二十四孝,感觉都是调侃讽刺居多。不是现代人不尊孝道,实在是二十四孝里面的有些故事,太惊悚了。

咱们先说点相对正常的。

子路负米,说孔子的弟子子路当年家里穷,他自己在路上吃野菜充饥,也要从百里之外给父母背点米回去。

亲尝汤药,主角汉文帝刘恒。太后病了,每次汤药煎好后他都亲自尝尝热不热苦不苦。一国之君,照顾母亲就如同普通孩子。

望云思亲,说狄仁杰当丞相后,有一次外出巡游,途经太行山。他站在山顶,望着山腰的云雾说,我的亲人就在云层下面。说完后久久不动,泪流满面。

这几个都是人之常情,好理解。但是二十四孝中其它故事,简直有点恐怖。

第一种,以德报怨,任打任骂型。

二十四孝第一个故事,孝感动天,主角是尧舜禹的虞舜。

说舜的继母和继母生的弟弟象对他特别不好,刻薄,虐待,捉弄,但是舜一直心怀感恩,无论遭受到多大的委屈,都对继母十分孝顺,对弟弟用心教导。

最终,舜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下山耕种时有神灵相助,帝尧还把娥皇女英俩女儿都嫁给他,并且让他接班。

舜就这样,凭借对恶毒后母的孝顺,走上人生巅峰。

芦衣顺母,主人公是周朝的闵损。闵损生母早亡,父亲找了继母照顾他,没想到这个人太恶毒。

大冬天,继母给两个亲儿子做了暖和的冬衣,但是给闵损的衣服里面只有芦花。外面看起来一样,厚厚的,穿起来一点也不挡风。

闵损知道继母在区别对待,但从来不揭穿。有一天,闵损的父亲叫他去拉车,绳子把衣服磨坏了,芦花到处飞舞。闵损的父亲气坏了,回家就要休妻。

马上就不用被虐待了,以后北风呼啸时也能有一件暖和的衣服了,正常人应该欢呼雀跃,但是闵损不同意。

他跪在地上求父亲,说母亲在只有我一个人受冻。母亲不在,三个孩子都得受冻。

不知道脑子是怎么长得,这样的角色在电视剧里得被骂死。

第二种,为了父母舌尖上的美味,舍生忘死型。

二十四孝里很多父母都不正常。一把年纪了,条件也不好,还特别挑剔。

鹿乳奉亲,说周朝有个叫郯子的人,他的父母有一天想吃鹿乳。郯子认为,父母的愿望一定要达成,披张鹿皮就出去了,结果差点被猎人当成鹿射死。

卧冰求鲤,晋朝有个大孝子叫王祥,有一天对他十分苛刻的继母说想吃鲤鱼,王祥二话不说,脱光衣服就去冰上趴着,希望自己的体温能把冰层融化。

哭竹生笋,三国大孝子孟宗,为了母亲能吃上竹笋煮羹,大冬天跑到竹林里面抱着竹子哭。哭声感动上天,直接来个局部春暖花开,地上瞬间长出许多竹笋。

每次看到这些故事我都想,这都是啥家庭啊。在周朝,奴隶制社会,竟然想吃鹿乳。三国两晋,大冬天的想吃竹笋,想吃鲤鱼,咋想的?

这些要求类似于快递不发达地区的普通家庭对孩子说,我想吃帝王蟹,你去给我弄两只尝尝。

你咋不上天呢?

第三种,自我找虐自我感动型。

臭名昭著的郭巨埋儿就是这类。郭巨原本家庭条件不错,父亲死后兄弟三人分家,财产平均分成三份,但是母亲他独自赡养。

刚开始还行,后来经济条件越来越差,母亲还喜欢小孙子,每次吃饭都把好吃的留给孩子。

郭巨发现后竟然和妻子商量,说儿子还会再有,母亲没了就再也没有了。为了母亲能吃饱饭,咱挖个坑把孩子埋了吧。然后俩人就开始挖坑,如果不是作者给安排一块金子,孩子就被坑杀了。

这个故事里老人正常了,郭巨不正常。

既然想赡养母亲,就应该想到要给老人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所以在分家的时候,至少要把母亲的那一份分出来。当时没分,条件不好后也不知道把母亲送到条件好的两家,而是要把儿子杀掉。

如果真的杀了,母亲知道真相后还能活下去么?她那么喜欢小孙子,小孙子却因她而死,这不是间接杀人么?哪个正常人能受得了?

这哪是“埋儿奉母”,这是要把孩子杀了,再把母亲逼死。

还有恣蚊饱血,晋朝人吴猛,家贫,买不起蚊帐。夏天父亲睡不好觉,他就拖光膀子坐在父亲屋子里,希望蚊子吸自己的血,吸饱了就不要再去吸父亲的血了。

孩子确实有孝心,就是感觉缺心眼。

你家买不起蚊帐,应该也买不起纱窗。夏天太热,肯定开窗户。没有纱窗还开窗户,屋里蚊子前仆后继,被咬出满身大包也扛不住蚊子大军,父亲还是会被咬的。

买不起蚊帐,可以找点草药熏熏屋子,这东西不用花钱,古代乡下人家应该都会。一点草药就能弄明白的事情,为啥要弄得这么苦情呢?

还有他爹,一个大活人在屋子里面坐着,睡觉能一点感觉没有么?就算睡得沉,万一某天半夜上厕所,一睁眼睛,屋子里坐个光膀子喂蚊子的人,都能吓死。

闻雷泣墓,说魏晋王裒的母亲胆子小,每次下雨打雷都害怕,王裒就陪着。后来母亲死了,王裒把人埋葬在山林里,每次下雨都从家里冲到墓地,在母亲坟前说不要怕,我来陪你。

先不说慎不慎人,就说下雨打雷,你往山林里面跑,不怕被雷劈死么?

再来说最后一种,神神叨叨型。

啮指痛心,说曾子少时家贫,母亲还是个社恐,不善于交际。他进山砍柴,家里来客人母亲就用牙咬手指,一咬手指曾子就心疼,马上跑回家招待客人。

十指连心好像不是这么用的!

这些故事,咱们现代人看起来匪夷所思,全都逻辑不通,但是在古代很盛行。可是古人也不傻,他们看不出来这里面的问题么?

其实古人也看不下去,早就张口反驳了。

这些故事虽然都是孔子去世之后发生的,但孔子的主张与这些故事传达的道理相反。

《论语宪问》中孔子说,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二十四孝中那些任打任骂以德报怨感天动地的故事,孔子都不认可。

孔子还提倡,大仗则逃。

曾子有一次被父母怒打,都打昏迷了,醒来还笑着说自己没事。孔子知道后气坏了,说父母的惩罚,小的就接受,大的就逃走。这样即不失孝道,还能避免父母做出过激的事情以后后悔。

所以说,身为儒家创始人,孔子也反对这些极端例子。

韩愈也受不了这些完全不合逻辑的孝心。

唐朝有个大孝子叫郑兴,母亲生病了想吃肉,他没钱买,就从自己身上割下一块做成了肉汤。事情传开后,大家都超级感动,当地政府大加褒奖,还给免除了赋税。

韩愈特别不理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样做是大不孝。还有,如果因为这件事身体受损或者直接死了,岂不是更大的不孝。

最后韩愈说,“不腰于市而已黩于政,况复旌其门?”这种人不把他当街腰斩,竟然要大加褒奖,有病吧?

朱元璋也受不了这些人。

明朝有个大孝子叫“江泊儿”,他妈生病了,他就开始祈祷,说只要我妈能痊愈,我愿意把儿子杀了祭祀。他妈痊愈后,他竟然真把三岁的儿子杀了。

这件事简直就是郭巨埋儿的翻版。估计他还想着能得到封赏,因为古代以孝治天下。没想到朱元璋感觉太恶心了,打了一百仗,又把他流放到海南。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