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找到夺岛“新战法”,一次能出动上百架无人机,成功实现200公里内无死角全覆盖,就连军舰来了也抵挡不住,为掌控未来战场制高点奠定基础。
前言:舰载无人机技术的深化发展,推动舰载无人机作战平台和无人作战样式不断变革,同时也让过去单纯的作战平台思路,转变为一种全新的作战样式。本文将通过对中美无人蜂群战术的分析,推断出新技术未来的发展前景,理清无人蜂群对中国而言所能产生的作用。
(图解:伊朗“沙希德-129”无人机模拟短距离内打美国航母)
1、方兴未艾:无人机蜂群作战的威胁
自2014年以来,美国海军在波斯湾执行所谓的“海上巡航任务”时,多次受到伊朗小型无人机的跟踪和干扰。伊朗主要通过从地面发射中小型无人机编队,飞越美国军舰头顶,以此来挑衅和警告美军。美国军方自然无法容忍这种行为。
为了应对频繁的伊朗无人机入侵,他们开始研究如何对抗小型无人机集群分批次攻击海上水面舰艇的威胁,但很快发现,无人机蜂群战术在海上进行攻防对抗效果十分出色。之后,美军模拟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的小型无人机攻击,并专门用多架无人机对一艘宙斯盾导弹驱逐舰进行打击测试,通过近3年的大量试验,美军终于总结出一系列有效的蜂群对抗战法。
在多次模拟对抗中,美军发现,单个无人机所产生的威胁有限,可一旦将其成批使用时,对抗双方局面便会发生巨大变化。
(图解:C-130回收X-61“小精灵”小型无人机)
2012年以来,美国空军、美国海军以及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等部门,加大协作力度,致力于推进蜂群作战的关键技术研究和战法论证工作。他们启动了自治编队混合主动控制项目、拒止环境下协同作战计划、进攻性蜂群使能战术项目等多个项目,试图以此推动蜂群无人机实战化。在进行作战验证时,X-61“小精灵”无人机系统被列为重点项目之一。
该系统既没有涉及忠诚僚机、高超音速飞行等先进概念,也没有具备大载弹量和远航程的优势,可尽管如此,其背后,依旧隐藏了美国对新一代无人机革命的“燎原火种”。
按照媒体所说,X-61“小精灵”新型无人机系统,可以搭载在各种飞机平台上协同作战,一次就能释放出成百上千个无人机,进行无人机蜂群作战。这些无人机除了能在空中发射,也能自主回收,一旦大批量释放,足以对海上大型水面舰船进行饱和式、高强度攻防对抗。
现如今,这一围绕无人机蜂群对抗的全新作战样式,在各强国海军中方兴未艾。
(图解:蜂群作战源于生物集体行动,是指一个群体中的个体能独立判断,也能形成共识,互相之间协同作战)
2、开启无人装备新篇章:蜂群作战是什么?
实际上,随着科技发展,无人机蜂群作战已经成为现代无人机作战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概念。在生物群体中,不管蜜蜂、鸟还是鱼,每个个体的感知度和行动能力都有限,但它们都可以依据特定行为规则,以集群的形式出现,彼此交互完成复杂的团体活动,表现出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受此启发,人类才会将这种生物集群行为应用到无人机领域,美军便是这样,其研发的X-61“小精灵”新型无人机系统,正是将生物集群特征移植到了无人机之中。
但在此期间,一大问题不容忽视,那就是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局限性。如果智能水平难以突破,就很难抛开技术去空谈无人机自主性飞行,更不用说完成成百上千个无人机的协同作战了。正因如此,直到2018年,美国对无人机蜂群的对抗研究依旧没能突破理论模型框架,应用于实战。
(图解: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让无人机在空中组成无人机蜂群,发射之后就可以自主组网,形成联合网络作战系统)
当然,这并不影响各国对无人蜂群作战理念的青睐。在美军看来,即使处于“半裸奔状态”,无人蜂群还是有着非常可观的前景,大批量单平台无人机作战能力,能够通过网络化信息系统,在短时间完成集结,创造出压倒性数量优势,对目标水面舰艇发起饱和式打击,最终达到攻其不备、防不胜防的效果,至于舰艇,因为过于集中的火力打击,反制措施很难起到作用。
期间,蜂群作战表现出两大显著特点,一个是去中心化,一个是自主协同。依托人工智能,任何无人机平台都是“蜂群”中的一个节点,而任何一个节点,都可根据战场态势随时被定为中心,使得编队组网方式看起来更加灵活多变,真正实现了各平台间模块化组合,最大限度发挥群体作战优势。
(图解:美军2023年提出研发“超级蜂群”无人机作战系统)
3、军舰难挡:高强度、饱和式攻防对抗
简言之,该战法看似随意,实则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干预下井然有序,核心类似于“四两拨千斤”的道理。
美军制定了“情报收集-指挥控制-火力攻击-毁伤评估”的综合杀伤链路,以大型水面舰船为主要打击目标。这是因为大型水面舰船通常体型较大、价格较高,而机动性差,“低慢大”特性令其更适合用来当“靶目标”。此外,舰船上安装的舰载防空系统,针对的是反舰导弹或者飞机,无人机相比起来,具备着“小多廉”的优势,不容易被防空系统瞄准和锁定。
无人机“小”,易于隐蔽突袭。小体型再加上机身采用的复合材料,让其雷达反射面积随之变小,不易被防空系统探测到。等其真正抵达目标附近时,防空系统反应过来进行拦截,就已经太迟了,根本无法有效防御。
(图解:蜂群无人机采用的就是“机海”战术,快速形成密集性攻击态势)
无人机“多”,说明易于饱和攻击。外军曾对无人机的速度进行过相关测试,结果表明,当“蜂群”无人机以250千米时速冲刺时,最先进的“宙斯盾”舰载防空系统雷达也很难探测到,就算能探测,留给它的反应时间还不足15秒。最关键的是,在“蜂群”作战模式下,无人机必然不是单一目标,而是多目标从四面八方各处同时抵近,快速形成密集性、全方位攻击态势。
无人机“廉”,意味着可以不计成本地消耗作战。常规战机造价都在百万、千万以上,一旦投入战场,每一次打击所产生的消耗都会令战斗方陷入难以承受的境地,持续战斗能力不足,甚至会导致作战失败。蜂群无人机就不同了,单架成本几乎维持在万余美元左右,而拦截无人机所消耗的防空导弹,成本却要高至百万美元以上,攻防成本差距之大,再次凸显出“蜂群”作战重要性。
因此,如何才能进一步发展数据通信组网、新型动力等技术,提升蜂群作战效能,对于各个强国来说尤为重要。
(图解:美国正在研发的“无人机蜂群攻防战术”,可海空两用)
4、美国研究无人机蜂群母舰:一次出动上千架
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与美国海军研究生院联合提出“无人机蜂群母舰”作战构想。在推动大型无人机多机协同作战的同时,需要集中更多资源,将研究重心放在小型无人机上,尤其是在舰上的运用。
二战之后,美国为了提升自身技术优势、抵消对手数量优势,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第一次抵消战略”,随着全球定位系统与精确制导武器的出现,美国又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第二次抵消战略”。进入2014年后,美国提出“第三次抵消战略”,这一战略,要求美军利用军事技术手段,抵消竞争对手现代化努力所带来的挑战。紧接着,美国空军就发布了相关指导概述,充分肯定了小型无人机系统在未来战场上能起到的作用。
在构想指导下,美国决定研制无人机蜂群母舰,主要目的是建造一种2万-3万吨的直通甲板式舰艇,配备小型电磁轨道弹射器和电磁拦阻索,以支持大中型无人机的起降。此外,该舰还装备了大型多管定向器,类似于火箭炮,其拥有的数百个发射管可以发射出小型无人机蜂群。
(图解:美军大力发展“智能蜂群”,但存在一些暂时无法克服的弱点)
在美军的一些方案中,无人机蜂群母舰还可携带各种规格的无人机,数量高达数千架,可以在500公里范围内对数个舰艇和地面目标实施电子干扰、侦察和攻击任务。
然而,由于无人机蜂群母舰或者无人机航母概念,对无人机和特种作战航母提出了过高的技术要求,超越了当时得技术水平。因此,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评估后认为,在缺乏良好顶层设计的情况下,实际上各项研究进展都十分缓慢。因此,研究重点应当转向在常规舰艇上部署无人机并推动实战应用。这一选择最终意味着无人机蜂群母舰的概念被置之高阁了。
外界分析认为,美军无人机蜂群母舰胎死腹中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第一,建造无人机蜂群母舰对常规航母舰艇是一种挑战,这受限于美国海军的军事体制,海上大规模部署无人机蜂群母舰必然会动摇传统航母的指挥地位。
第二,舰载无人机蜂群尚未实现从母舰快速起降,而且配套调度与指挥系统还未开发完备,如何指挥和管理大批无人机在空中飞行以及如何规划航线和遵守航行规则就成了一个未知数。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认为,即使无人机蜂群母舰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战斗手段,但必须解决众多技术问题才能填补技术漏洞。正因如此,出于对技术、管理和体制等内容限制的考虑,美国军方认为将无人机大规模用于海上作战仍需时日。
(图解:演习当日蜂群起飞 视频截图)
5、无人机蜂群对抗:中国的崛起
总而言之,蜂群作战理念的出现和不断尝试,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军事主体观念,推动军事主题进入人-机并存时代。同时,新的作战方式,也极大程度上改变了各国精确作战理念和突防突击模式,甚至是打开未来武器研发思路。
与美国相比,中国蜂群无人机进度相当喜人。据此前央视新闻报道,解放军某两栖重型合成旅在越海夺岛体系联合登陆演练中,上百架旋翼无人机引起外界关注。画面中这些无人机以蜂群编队的方式参与“作战”,有些用于侦察监视,有些挂载电子设备进行干扰,还有些发起自杀式攻击,各有各的用途,但最终都辅助解放军完成对目标的软硬杀伤。
(图解:演习期间,数量惊人的旋翼无人机在后方共同起飞,组成无人机蜂群扑向作战区域)
这种战法,被视为解放军夺岛演习的“新战法”,体现出“蜂群”具备的简单又复杂、疏散又集中、独立又协同的特点,其在实现节点极小化的同时,也共同组成整体,做到网络极大化,杀伤力得到成倍增加。
当确定打击目标后,每个节点飞机都能完美地分工协作,疏散分布式完成自身目标,而后又以战团的模式对目标进行集体突防,发挥出“1+1>2”的效果,既能提升无人机战场生存能力,还能确保目标达成,一举多得。
(图解:“选择”蜂群无人机系统,可快速更换发射模块)
前段时间阿布扎比防务展召开,我国公开展示了“选择”蜂群无人机系统。据介绍,这是我国目前研制的最先进蜂群式无人机作战系统,同时也是中国研制数量最多、发射速度最快的无人机攻击系统。从介绍说明中能知晓,其运载底盘主要使用的是重型奔驰ACTROS大卡,远观堪比一门远程火箭炮。
事实上,“选择”已经是我国研发的第二款48联装蜂群无人机系统了,只不过,与之前的相比,“选择”性能更为突出,不管体积还是作战能力,都拉开很大差距,一次就能发射48架无人机,覆盖方圆数万平方公里区域。试想,当数辆发射车同时释放,至少也有上百架无人机参与作战,产生威慑力远超一般传统武器。值得一说的还有,在已经过去的珠海航展上,俄罗斯军工人员在我国展出的蜂群无人机展台前久久驻足不愿离开,多次举起手机拍照,事后还大加夸赞,对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图解:面对无人机“蜂群”攻击时,防御一方往往会陷入“防不住”“打不起”的困境)
6、发展的同时又该如何防御?中国同样领先
总而言之,利用数量和智能优势,无人机蜂群可以实现超饱和攻击,直接对目标关键区域进行精确打击,从而突破敌方的防空系统。因此,未来大型水面作战舰艇可将无人机蜂群作为辅助进攻和防御手段。如果双方都拥有无人机蜂群,那双方舰艇对抗的焦点将集中在通信和算法能力上。
一些分析师认为,想要有效防御无人机蜂群只有两个方法:一是装备高能激光炮,或使用无人机蜂群对抗敌方蜂群,通过自杀式撞击来消灭来犯的敌方蜂群;二是加大投入,利用电子干扰、欺骗敌方无人机蜂群的控制系统和编队操作来反制敌方蜂群,削弱外部威胁。
(图解:“寂静猎手”是中国保利集团向外出口销售战术激光武器)
阿布扎比防务展中,中国一口气亮相近500件新锐装备,除了展出蜂群无人机系统外,还有一款激光炮备受中东买家好评,那就是“寂静猎手”激光武器系统,沙特将其称为“反无人机神器”,旨在击落空中无人机。
其次,在电子战技术上,中国也同样有着不少优势。电子战是现代战争形式中的一种,技术强弱直接关乎到战争节奏。过去,中国在该领域较为羸弱,而如今,从电磁环境检测系统到超视距打击再到相控阵雷达技术的突破,无一不展现着“中国速度”。
当然,在蜂群无人机系统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们也不能忽略,其背后还有着很多技术问题急需解决,相信经过我国科研人员的努力,蜂群无人机系统在未来会获得新的突破。
结语:对于现代蜂群无人战术,大家还有什么了解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