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海飞(版权文章、严禁转载)
二、 钓远还是钓近,钓深还是钓浅?
按照正常的理解,钓远就是钓深,钓近即为钓浅,但如果深入地去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个判断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因此在回答远近深浅的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有必要了解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
受鱼线长度和抛投方式的限制,手竿的作钓距离是由鱼竿的长度决定的。一般认为,3.9米以下的手竿都属于短竿的范畴,主要作钓靠边活动的中小个体鱼种;4.5-5.7米为中等长度,主要作钓综合鱼及偶尔靠边的中大个体鱼种;6.3米以上鱼竿都可列入长竿之列,主攻在远点、深水活动的大物。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长短远近的划分有时候在界线上是模糊的,以平原地区的许多洪泽湖泊为例,离岸10米处的水深也许只有50公分,在这样的地方作钓,竿长已经不是衡量远近深浅的唯一标准。
在大多数的水体当中,钓远和钓深,钓近和钓浅的确是相同的概念,但是,在某些水底结构比较复杂的水体如龟背塘、斜底塘,或者靠边挖有环形坑的鱼塘当中,情况有可能正好相反,也就是说,在很多时候,钓远和钓深,钓近和钓浅之间并不能完全画上等号。这些复杂的水底结构,与季节、天气、昼夜以及其他主客观因素叠加在一起,决定了不同地方的水情、鱼情必定是千变万化的,极少出现完全相同的情况。
钓位的选择,尤其是作钓距离和水深的判断是实战中的一大难点,想要做到随心所欲,每击必中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再复杂的水情、鱼情,其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做好了以下几点,我们想要在钓位和竿长选择的问题上不犯大错并非没有可能。
1、根据个人经验作出预判
前面关于鱼类洄游的类型、方式、特点的阐述,为我们掌握鱼类活动的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在这其中,鱼类洄游的原因以及方向性,尤其是横向迁移的规律,是我们判断鱼靠边和离岸时间、迁移路线、迁移目的地的重要依据,也是作钓竿长和深浅选择的关键。
当然,想要了解某一鱼种的迁移特点不是一日之功,想要完全掌握所有鱼种的洄游规律更是绝无可能。更重要的一点是,规律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共性,作用到不同的个体上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即便是相同的鱼种,在不同的水体当中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洄游特点。规律是好东西,但如果不分场合生搬硬套就失去了它的价值,还是那句话,钓鱼是个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的过程,只有在实战当中领悟和掌握的规律,才是真正对自己有价值的财富,这种财富,在实战中有另外一个名字——经验。
2、通过钓友的作钓情况佐证自己的判断
对于规律的的了解和运用,于个人而言是经验,于众人而言则是共识,当个人的经验不足以帮助我们作出正确的判断的时候,参考其他人的做法是不错的选择。
所谓通过其他钓友的作钓情况佐证自己的判断,其实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钓手首先要有自己的判断,二是通过其他钓友的作钓情况去验证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有自己的判断很重要,因为这是钓技能够得到提升的前提。如果一名钓友不思进取,没有自己的想法,对其他钓友言听计从,是很难在钓鱼一途上有所精进的。其他钓友的证佐也很重要,因为这是最直观的检验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的方法:验证正确,说明自己对于钓鱼的理解和认识又上了一个台阶;验证不正确,说明自己在钓位、竿长的选择方面仍然有需要提高的地方。可以说,这个验证的过程,无论对错,对于钓友认识和技术的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
需要指出的是,既然是佐证,自然存在正确与错误两种可能。大部分钓友的选择,虽然有很大机会是正确的,但也不排除出现群体性失误的可能。在实战当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塘的这边密密麻麻坐了十几个人,结果出鱼情况并不理想,反而是塘对岸迟来的一名钓友连竿上鱼。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群体性翻车的现象,原因很简单:一、先到者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二、后来者对自己的判断缺乏足够的自信;三、更多的钓友有随大流的习惯。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有自己的判断,必要的时候坚持自己的判断有多重要。
3、根据水情鱼情变化作出调整
对于鱼类洄游规律的学习和运用是钓位选择的基础,它可以让我们在大方向上不犯明显的错误,同时让我们在与其他钓友争夺资源的过程中占得先机,但是仅做到这个程度是不够的。影响到鱼类洄游的不可控因素有很多,仅以天气当中的风向、气压、降雨为例,这些在实战当中常见的突发性变化,往往对竿长和水深的选择起着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
实战当中,类似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我们用3.9米的短竿拉饵带散炮钓近,钓着钓着,会发现鱼被引到了远点,此时如果更换4.5米的鱼竿,效果有可能会更好;又比如用5.4米的中长竿守钓,此时突如起来的一场大雨将岸上的杂物冲刷到水里,将远处的鱼引到了岸边,此时如果随机应变换一支短竿或者直接将鱼竿横过来贴边作钓,效果也许会截然不同。
规律是永恒的,水情鱼情却是讯息万变的。同样的钓位,有的人钓得好,有的人钓得不好,有的人在被动的局面下能顺应变化作出正确的调整,有的人则是墨守成规不愿求变,对比之下,高下立判,这,正是钓鱼最引人入胜的地方之一。
4、中庸选择不易犯大错
远近、深浅、快慢、灵顿、粗细……钓鱼是一项神奇的运动,经常需要钓手在两个完全对立的选项之间作出抉择,胜负成败,往往就在一念之间。面对抉择,很多人会出现选择障碍症,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因此也就不存在绝对的对与错。在没有标准答案的情况下,要求钓手作出所谓的正确选择,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在逻辑上也是有问题的。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也许会简单很多。
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钓点用合适的方法去钓一场合适的鱼!这里的“合适”,摆脱了标准答案的桎梏,超越了正确与错误的范畴,应用到复杂多变的钓鱼之上更为恰当。既然只是“合适,”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在相互对立的两个极端答案之间站边,在它们之间,还有很多其他可能。
这就是中庸之道,在不确定哪个方向更为合理的情况下,采用折中一点的选择,既降低了极端选择可能产生的风险,又可以在作钓的过程当中根据水情鱼情的变化灵活作出调整,进可攻,退可守,对新手而言不失为一种比较稳妥的操作。
这样说大家可能会觉得比较深奥,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以罗非实战为例,如果我们在2.7米和4.5米竿长之间摇摆不定,采用折中的方法,用3.6米或者3.9米的鱼竿,钓个不远不近,不深不浅,在此期间既可以通过钓竿尖等方法实现远和近的切换,又可以通过抛满竿等方法测试钓远点的效果,这样一来,远点和近点,深水和浅水我们都可以作一番尝试,相信总会得出让人满意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