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研招频现逆袭事件,不过多数当事人欣然接受。当他人提出质疑时,当事人还能公开表示,是自己太菜了,不怪招生学校。可是,也有个别考生不服气。
一位报考上海交大的考生,笔试成绩第一,面试成绩却是倒数第一,结果被刷。复试总分100,此位考生只拿到61分。由于面试是地板分,比面试第一名整整少了34分,惨遭淘汰。
对于如此结果,考生非常不服气,认为遭遇了“不公平”对待,遂向上海交大正式提出复议请求。让人意想不到的,上海交大居然又把球踢给了面试学院。这等于让运动员 再当裁判员,而且是自己裁判自己,这就过于滑稽了。
这种处理的结果可想而知,肯定是“结果公平公正”,否认考生提出的一切“指控”,而且傲慢到懒得对质疑内部予以具体回复,等于直接拒绝了考生的投诉或是复试请求。
这不是说,不能否认一切“指控”,而且说否认应该建立在严格的逻辑基础和正当的程序之上。
此位考生报考的是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复议的也是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即使存在诸多不当以及结果确实不公正,该学院岂能自我否定?这等于让贪官证明自己确实贪了,可能吗?更大可能是倒打一耙。这完全不符合逻辑啊。
此位考生要求上海交大复议,按照相关规定,学校应该亲自处理,而不能再委托其他机构,尤其不能交给面试学院处理。然而,上海交大恰恰如此做了。 这种奇怪做法的背后,一定有着奇怪的逻辑。
面试结果出来之后,考生提出了十八项质疑。复议竟然一条都不予回答。复议结果出来之后,考生又提出了五点质疑,在旁观者看来,还是有些道理的。
比如,明明规定复试小组应由五位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教授或副教授组成,可面试中却有两位助教。比如,考生核酸检测阴性,却强行分配到阳性考场。这除明显违反当时的防疫规定之外,也难以排除故意捉弄此位考生之嫌。
为何上海交大傲慢到如此程度?不把考生当一回事,不按程序处理投诉,将阴性考生分到阳性考场?按照正常逻辑推导,上海交大即使再财大气粗,再歧视其他院校,也不至于如此吧!背后一定有难言之隐。一查不知道,一查果然如此。
安泰经管学院是美国安泰国际集团出资创立的,1996年称为管理学院,2000年更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虽然冠有上海交大之名,名义上也是双方共同管理,实际上这可能是别人在上海交大校园里设置的享有特权的办学机构。上海交大应该是丧失了管理权,想管也管不了,只能由他去了。
如此这般,考生拿上海交大的规定当辩护依据,在安泰经管学院眼里却是一钱不值,等于废纸一张,考生又岂能找回公道?如此看来,安泰经管学院就是上海交大里的一块“租界地”,上海交大连投诉都管不了,还得乖乖地将向自己投诉的复议,交给安泰去处理。在吃瓜群众看来,这有点“丧权辱校”。
从历史资料看,租界就是独立王国,所在之国的法律是管不了的。不知道一些高校里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一种什么情况?不知是否成为高校里的新式“租界”。如果成为了“租界”,那就会是,培养什么人才、如何培养人才,以及怎么进行招生、如何组织面试,学校是管不了的。如果是这种机制,一名中国考生,即使被区别对待或被公然歧视,又如何讨回公道?
#高考择校#网友们,不正常事件的背后,往往有不正常的理由,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就是如此。可叹的是,公办高校里恐怕不只是一家“安泰经管学院”式的二级学院。不知你们对此有何见解?欢迎欢迎留言讨论,供阅读此文者欣赏。谢谢阅读与关注。
(本文为原创,“教育透镜”首发和唯一发布;本号未在其它网站设立相同名称的账号或其它账号;文中资料与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几所“中外合作”院校投档分到底多高?看看数据就心中有数了!中外合作办学冷热之争:应该如何看待,又该如何选择?此所“双非”:“中外合作”投档分反而高于其他专业几十分!国内本科学费“最贵”17校:考生应掂量自身条件后再选择!某公司与职校“合作”,非法发放128万张资格证:你还在考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