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峁古城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初(约公元前2300-前1800年)的超大型史前城址,位于陕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镇。遗址总面积达425万平方米,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重石砌城垣构成,核心区皇城台高逾70米,发现大型宫殿基址、祭祀遗迹及精美石雕。其防御体系开创性运用“马面”“瓮城”结构,比中原同类技术早千年。遗址出土玉器、骨器、彩绘壁画等2万余件,尤以玉牙璋、双面神人石雕、绿松石铜饰最具特色,揭示出复杂的礼制系统和跨区域文化交流。

石峁玉器的辑录大致可以追溯至19世纪末,见录于清代吴大激《古玉图考》,至迟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石峁多有玉器出土的情况已为人们所知“。1976年、考古工作者踏查石峁遗址并开始征集玉器、陶器等文物。调查成果公布后,学界就石峁玉器的年代、性质和来源等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据粗略估计,出自石遗址的玉器数量当在三四千件左右。多年以来。关于石峁玉器的埋藏背景及出土位置却鲜有述及。20世纪80年代半坡博物馆的发掘工作虽然旨在了解玉器出土状况,但却并未能获取有益信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石峁遗址石砌城墙遭到严重破坏,许多墙体被肢解,损毁、其主要原因就是当地老百姓传说石头墙里埋藏着玉器。数年间多次踏查过程中,笔者也多次聆听了当地百姓绘声绘色的描述。描述如何在石墙中发现玉器、器类及埋藏规律等。在石峁遗址考古工作开始之前,有关石峁玉器的埋藏背景始终扑朔迷离,莫衷一是。因此,学界关于石峁玉器的埋藏背景多处于猜测阶段。本文结合2011年至2013年度石峁遗址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的初步成果;重点就石峁玉器的出土背景及出土位置等问题谈一些看法,以期学界对了解石峁遗址玉器的埋藏背景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1975年1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戴应新来到神木县高家堡公社石峁大队,根据公社提供的线索发现了石峁遗址,并于次年9月做了复查,征集到玉器、陶器、石器等一批遗物:而后,又专门就石遗址征集玉器撰文介绍。2011-2013年、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神术县文体局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在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之余;对1976年戴应新先生调查所获主器的出土背景及当年情况做了进一步核实和访谈。

下面将着重介绍石峁考古队三年来访谈和调查所掌握的一些情况。神木县高家堡为明长城沿线一处重要营堡,处于山西去往宁夏、河套进入关中的交通要冲,久聚成镇。虽然现今的高家堡镇较为冷清,除去每月定期的几次集市外,难见其华:20世纪七八十年代,高家堡镇乃榆体地区重镇之一、镇上明堡内的商铺、街店至今方留,当日之繁华可窥一斑。石峁进址位于黄土梁峁之上,高家堡镇处在山下的河川平地上,两地紧邻。仅一路之隔。

戴氏调查简报中称“从石峁小学登上峁顶”。行至“牛家梁”。这一带地表文化遗存极为丰富。文中所指的“石峁小学”今已废弃,犹存三孔石匝窑洞,坐北向南,位于皇城台南部山坡近底部“峁顶”即为皇城台所在山峁顶部,简报所谓“牛家梁”应为,“牛沙墕”之误:牛沙培为现石峁行政村一部分,位于皇城台北部1千米处。戴氏调查首次给石峁遗址划定了一个大致范围,但囿于条件限制、戴氏将三石峁遗址”周边的石墙误作战国秦长城。此后多家文博单位都对石峁遗址进行过复查,均处于“摸象”阶段,未能将石墙与石峁遗址有所联系。在2011年系统考古调查之前,专家也多次赴石峁遗址考察,意识到石峁遗址所见的石墙,很可能就是石峁龙山遗址的一部分,并指出“石峁遗址外围建筑有坚固的石围墙防御体系”。肯定了石墙与石峁遗址的内在关系。

2011年石峁遗址考古工作启动以来,通过区域系统调查、遥感影像分析、全覆盖式钻探、重点发掘等工作,确认了“皇城台”为石峁遗址的中心区域,面积20余万平方米,依据山梁走势围绕“皇城台”的石墙构成“内城”,面积210万平方米,内城东南再行扩筑半圈弧形石墙是为“外城”面积190万平方米。戴应新先生当年判定的石峁遗址范围当仅为“皇城台”区域。据目前的考古调查成果来看,皇城台、内城、外城应有绝对年代上的先后建造顺序,但在公元前两千年前后作为城址的有机组成部分

共同使用过。上述三个层次的石墙构成了相对封闭的独立空间,是石峁古城的主要组成部分:另据2013年调查勘探,石峁城址外围还存在祭坛一类的石砌建筑:1976年调查工作开始之前,石峁遗址已有数量可观的玉器陆续在当地耕翻出土、农户一般都会以极低的价格交给镇上的回收站。择其质料厚实温润者充作玉料转往北京玉器商店外销,再由北京将销款返回,农户得益不仅价格低而且周期长。戴氏去后,与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商定后公开征集包括玉器在内的石峁遗址出土器物,以成倍的价格付现,收效迅速,四里八乡持有古物者争相售卖。据戴氏记述,当年高家堡农副公司职员段海田回忆自1966年至1976年十年间经过他收购的玉器数量至少在1500件以上。

而戴应新先生当年采集的玉器也仅是其目验数量的一大部分,商周及秦汉时期、戴先生承诺的优厚收益:自然也就吸引了石峁村以外的农户前来上交文物、戴先生撰文认为时代不属龙山时期的玉戈以及后被有学者认为属商周时期的陶鬲“当是由上述原因所辑录:近年来,神木当地至少有两位民间人士专门从事石峁出土文物的征集。

据粗略估计,神木龙山文化研究会收集的石峁玉器当在五六百件以上、陶器有百余件,大部分形制精美、保存良好:另外一位神木的张姓收藏家的藏品中,可以辨识的石峁遗址出土玉器其数量也相当可观.除部分流散外,目前留在其手中的还有数百件之多,以刀、铲、牙璧等居多。还有少量玉料及半成品:另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院)”、榆林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绥德县博物馆、榆林上郡博物馆等机构共有收藏百余件,林林总总。加上早年流失海外的玉器。石峁玉器总数量粗略估计3000~4000件应该不出其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