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届中国女排集训名单公布后,仅保留 4 名世界冠军、舍弃 98-01 年龄段中生代球员的 “大换血” 引发轩然大波。正当外界热议新帅赵勇 “激进建队” 时,赖亚文的一番表态犹如深水炸弹 ——“国家队与地方队尚未实现充分资源统筹,运动员教练员调训矛盾时有发生,全运会年尤为突出”。这番直言不讳的发言,看似在解释组队困境,却让赵勇的执教成果陷入舆论漩涡:这究竟是在给新帅 “解围”,还是变相否定其建队决策?
一、赖亚文的 “大实话” 撕开排坛隐秘裂痕
赖亚文作为排管中心主任,其言论直指中国排球体制深层矛盾。全运会四年一届,地方队为争夺奖牌,往往将主力球员视为 “战略资源”。有圈内人士透露,某省队甚至提前半年与主力队员签订 “全运保障协议”,明确要求其在备战期优先服务地方赛事。这种 “地方保护主义” 导致国家队在选人时屡屡碰壁 —— 即便看中中生代核心球员,也可能因地方队阻挠而作罢。二、赵勇 “背锅” 还是 “顺势而为”?
赵勇大刀阔斧启用新人的决策,表面看是效仿陈忠和打造新 “黄金一代”,实则暗藏无奈。有统计,本次集训名单中 23 岁以下球员占比超 70%,而被放弃的 98-01 年龄段恰好是地方队的 “全运主力军”。有人直言:“赵勇若强行征召中生代,不仅可能面临‘无兵可用’的尴尬,还可能激化与地方队的矛盾。与其陷入僵局,不如彻底年轻化。”
三、业绩争议背后的体制困局
舆论对赵勇的质疑,本质是将 “选人结果” 等同于 “执教能力”。但赖亚文的表态揭示:国家队集训名单或许从来不是主帅一人能左右的。回顾历史,2009 年蔡斌执教时期也曾因地方队阻挠错失主力,最终折戟亚锦赛。如今赵勇面临的困局,恰似当年的翻版 —— 当 “体制内博弈” 凌驾于竞技需求,教练的战术构想难免沦为空中楼阁。
结语:破局需超越 “个人业绩” 评判
若不能打破地方与国家的资源壁垒,即便陈忠和、郎平再世,也难摆脱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的窘境。球迷期待的不仅是某位教练的 “成绩单”,更是一套能让人才自由流动、让国家队与地方队共赢的长效机制。可是这样的期待很有可能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