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一家7口被砍头祭祀;同年,佤族砍人头祭谷的习俗被禁止

历史有小狼 2025-04-08 02:05:33

一首《阿佤人民唱新歌》,在佤族人民中几乎家喻户晓,也深受全国人民喜爱,曾经在祖国大地上广为传唱。歌词中“毛主席怎样说阿佤人民怎样做”,还牵扯出一段毛主席要求佤族头人拉勐不要继续搞砍人头祭祀的故事。

1950年9月,云南西盟县中课乡邦箐大寨佤族的头人拉勐来到北京,受邀参加新中国成立庆典等一系列活动。

在怀仁堂,毛主席见到拉勐,问道:“听说你们佤族有砍人头祭祀的习惯,可不可以不用人头,改用猴头代替,猴子很像人嘛。”

拉勐回道:“毛主席,不行哩,猴子的魂会吃我们的包谷,只有老虎才行,可老虎不好捉。”

毛主席说:“这事由你们民族自己商量着办吧,但人头就不要用了,可以用其他东西代替嘛!”

拉勐当即表示,回去后和大家商量着改。

毛主席高兴地说:“好,这个习俗得改,人头砍了就长不出来了。”

发动群众依法摒除恶俗

毛主席的话传到佤族内部后,佤族上层和群众开始商议破除这一恶俗。不过,这种恶俗在佤族内部根深蒂固,没有那么容易马上禁止。之后又有不少人被佤族砍头祭祀。

比如1956年的澜沧县,这一年就有270人被砍头祭祀。1957年,国家地质勘探队有13名勘探人员来澜沧探矿,结果13人全被砍了头,被拿去祭祀了。

不过在当地政府的工作下,1957年被砍头祭祀的人数由前一年的270个减到190个,到1958年又减到了90个。

1958年,佤族内部遵照毛主席的指示,讨论革除旧俗,地方政府也下达了废除人头祭祀的最后期限。佤族开始商讨时,头人坐一边,砍头“英雄”坐一边,群众坐一边。

有的头人说:“砍头祭祀是阿公阿祖传下来的礼,废不得。”

一些砍头“英雄”也说:“不砍人头祭谷,谷子长不好,谁来赔?”

虽然这种说法大部分佤族群众都反对,可是他们没文化,说不过头人和砍头“英雄”。

这时,群众一边站出来一个佤族小伙说:

“我同意砍人头!最好是砍头人的头和砍头“英雄”的头,因为你们的头比我们的头更适合祭祀,也更懂规矩,看守谷子不就守得更好了吗?”

这个小伙子颇有当年西门豹治邺的胆识。时间久远,现在可能已无法考证当时这位年轻人是谁。细想一下就能明白,砍头人的头和头人的头哪有那么好砍,千百年来,死在砍头人刀下的绝大多数还不是普通寨民吗?

现在分析,估计是政府提前做了工作。这个佤族小伙肯定是接受新思想的进步青年,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和人民政府的安排,他一句话就把头人和砍头人怼的不仅哑口无言,还直冒冷汗。

小伙子的话,有理有据,赢得了在场普通群众的一致赞同。

看到这个场面,头人和砍头“英雄”都慌了,担心再砍下去,说不定真就轮到了自己,吓得马上表态赞成不再砍人头。最后大家约定谁要违反了这条规矩,就送政府监狱判刑,交给“公家”处理。

也是1958年,有一个佤族人,不遵守法律,不听族人的警告,违反规矩,跑去把住在山上的一家7个人(有老婆、孩子、老人)都砍了头搞祭祀。

公安局将这个人逮捕后,在公审大会上判处其死刑立即执行,当场将其枪毙,以儆效尤。

1958年之后,才彻底止住佤族砍人头祭祀的恶俗。

后来,佤族改用牛头或羊头进行祭祀。

佤族砍头祭祀的残忍过程

猎祭人头是佤族人古老的祭祀形式之一,主要用在“叫谷魂”和“拉木鼓”的祭祀活动中。按照惯例,佤族人砍了木鼓后和叫谷魂过程中 ,就要猎人头来祭,社神才保护地方平安,保佑粮食丰收。

最早的人头祭祀是用本族人,主要来源是为了族人利益自愿献出自己人头的人。慢慢的自愿捐献者越来越少,佤族各寨子之间便通过开战,从战败一方的男子中挑选祭祀的人选。再后来演化为将对外作战中的战俘作为祭祀对象。到了最后,因为战力不足,外战经常失败,战俘也抓不到了,佤寨就用茶或米圈定一个范围,称之为“坐坛”,谁误入这“坐坛”内就砍谁的头。时间一长,大家都知道他们的规矩,自然躲着他们的“坐坛”走。

上面这些方法找不到砍头的人了,可祭祀还需要人头。于是佤族就开始随便出来砍人头了。

外出猎人头是全寨性的活动,老人、头人杀鸡占卜后选择吉日,派出多个壮汉去猎取人头。

派出去砍头的人,遇到自己不认识的或是仇人就砍头,若遇到自己的熟人或认为不能砍的人,他们就会说:“哎呀!你冒失了,我们不砍你的头,你快走。”随后就向被放过的这个人要“礼性”,这人要将身上的财物送给他们一些。如果实在遇不到适合人头祭祀的人选,砍头的人也有办法,就光明正大的直接跑去别人家里砍。

当然被砍的人家知道了肯定会反抗,所以大多数他们还是选择在夜里。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趁着夜晚潜入人家院里,摇动牛铃,引起狗叫,房子里的人以为是贼来偷牛,开门出来就成了被砍头的对象。有时候,因为附近砍不到人头,佤族还要跑上几天,跑去外地砍人头。如果实在找不到活人砍人头,那就是用死人的人头。如果连死人的人头都找不到,可以用以前祭祀过的人头。反正只能用人头祭祀,不能用其他东西。

此外,佤族人不要未长牙齿的小孩的头,不要四肢不全的人的人头,也不要豁嘴、没有牙齿或长相难看的人头,他们喜欢满脸络腮胡或是其他寨子头人的头。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人身高体壮,有精神气,更受神灵喜爱。

猎获人头后,猎头人要尽快返回寨子。寨子里的头人得知获得人头后就敲锣击木鼓,警告寨民不要上山下河,全寨不准外出,以免被复仇。然后由头人、老人带红包头、一碗米、一个鸡蛋到指定地点迎接人头。将红包头戴在人头上,把米粒、鸡蛋喂给那人头“吃”,然后祈祷,给人头敬酒,几个妇女一边哭泣一边给人头梳洗。

祭礼活动结束后,把人头装进竹笼里,端送至圣地“龙摩爷”(佤族语中众神灵居住之所)悬挂在神木上,悬挂的神木也被叫做“人头桩”。

这种人头祭祀不仅是宗教活动,更是佤族社会结构的维系工具,通过村民集体参与祭祀,强化了族群认同。猎头者被视为“英雄”,通过猎取人头提升社会地位,甚至比地方官员更具威望。这也使猎头祭祀的恶俗得到延续。

这种随意砍头的做法,让人看到这里不免感到后脖颈发凉。真是庆幸我们活在当下,如果早出生七十年,神精大条想起去云南边陲旅游,遇到这一伙神出鬼没,动则挥刀草菅人头之人,该多么绝望和恐怖啊!

佤族砍头祭祀的历史传说

七彩云南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佤族就是其中之一,历史上,佤语没有通用文字,人们用实物、木刻记事、计数或传递消息。

新中国成立后,佤族被称作“直过民族”,即从从原始社会形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民族,被称为人类进化史上的“活化石”。正因为如此,所以这个民族直到1958年还延续砍人头祭祀的恶俗。

佤族砍头祭祀的习俗产生的原因有好几种传说:

马散佤族人讲:“很久以前,克立托买了一个奴隶,一天克立托外出,这个奴隶与克立托妻通奸。此后,克立托妻便卧床不起。克立托用石头凿一石鼓,屡敲不响,卜卦问天。老天暗示,须以奴隶的头相祭才能敲响。克立托乃杀奴隶,以其头祭石鼓。然后再敲,果然发出洪亮的声音。此后,佤族人皆以人头祭祀。”

2. 岳宋佤族人讲:“很早以前,谷子长不好,人死得多,牲畜也死。人们用狗头、猴子头祭祀,还不好。后来砍人头祭祀,才好了。”

3. 永广佤族人讲:“从司岗出来不久,便有了木鼓。但以前是用猫头鹰头和蛇头来供。相传十五代人前,永广人的祖先在大邦浪时,有鲁姓人克朗亚斯和克朗温兄弟二人去勐梭做生意,被傣族杀害,于是,鲁姓人便集合去勐梭砍了傣族一个人头,供到木鼓房,从此便供人头了”。

4. 翁戛科佤族人讲:从前有个汉人叫艾蓐,娶佤族姑娘牙昂为妻。牙昂的哥哥达格浪向艾蓐借谷种。艾蓐给他一些煮熟的谷种和熟的鸡蛋。结果,谷子长不出,鸡蛋也孵不出小鸡。达格浪又去找艾蓐借谷种和鸡蛋,艾蓐给他九粒谷种和一个生鸡蛋,并对达格浪说:“砍人头供木鼓房,谷子和小鸡才会出来”。达格浪没有砍到人头,便用蛇头供木鼓房,谷子才长得好,后又砍人头来供,谷子长得更好,此后,就砍人头祭谷了。

5. 沧源县的某些村寨,相传佤族的祖先长期不会种庄稼,靠采集野生瓜果和打猎为生。后来有个老妈妈教会佤族种庄稼,人们有了谷子吃,生活才好过了。这个老妈妈却被一个人杀了,于是谷子便年年欠收。“地震神”告诉人们:“要杀了这个杀害老妈妈的人来祭谷,谷子才能长好。”人们信了“地震神”的话,便砍了这个人的头来祭祀,谷子果然长得很好了。以后,人们就年年去砍仇人的头祭谷了。

6. 还有传说是佤族最大的神“木依吉”,在发生大洪水时告诉大家,杀人头祭鬼,谷子才长得好,有饭吃。

上述的传说都有演绎的成分,不能当以为真。

根据对现有资料的研究,学者普遍认为这种猎人头祭祀的方式是一种基于某种原始宗教信仰的“血祭”,用于祈祷来年风调雨顺、谷物丰收。

真实原因主要是原始社会人类的蒙昧和对自然的恐惧以及生产力低下造成的。

他们认为只有用人头来祭谷神,谷子才能长得好,村寨才能安全。另外砍头与佤族的血族仇恨也有密切关系,血族复仇盛行,是原始社会很重要的习惯。

七十年弹指一挥间,猎头祭祀早就淹没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只是偶尔想起来,从散发血腥味的回忆中,让我们警醒和深思。

走入新世纪,在脱贫攻坚等政策扶持下,佤族人民早已过上文明富庶的新生活。如今的佤寨,在浓翠的亚热带雨林环抱中,一座座佤族风格民居鳞次栉比,佤山风情已经成为边境旅游目的地之一。

佤族龙摩爷圣地的牛头森林肃穆依然,悬挂其中的已经不再是恐惧,而是一个民族对历史的凝视和对新世界的展望。

佤族全国人大代表李瑞芳在笔记中写到:曾经我们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在漫长的岁月里,靠口口相传,延续着民族的记忆与文化。在国家的帮助下,我们从原始社会一步跨越千年,才有了如今这般幸福美满的生活。

参考文献:

信笺中国: 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

光明日报:这个幸福的地方,叫司莫拉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