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川流儿
编辑|川流儿
2025年3月27日,距离李嘉诚家族旗下长和实业向美国贝莱德财团出售43处港口的最终交易日仅剩6天。
这场涉及228亿美元的交易,因包含巴拿马运河两处关键港口而引发轩然大波。

中国外交部3月5日刚表态“反对经济胁迫”,美国黑石集团董事长苏世民随即于3月25日紧急赴京,与中方高层会晤。
这场交易会否因多方博弈而逆转?中方如何应对美国借港口掌控全球航运命脉的企图?黑石集团的角色又暗藏何种玄机?
3月4日深夜,长和实业突然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宣布拟以228亿美元向贝莱德财团出售全球43处港口资产,其中包括巴拿马运河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
这两处港口每年处理运河39%的集装箱货船,中国21%的远洋货轮(约4700亿美元货物)需经此通行。

3月5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称,中方支持包括香港企业在内的本国企业海外投资,但反对“滥施胁迫手段”。
同日,香港《大公报》连发多篇评论,直指长和“没有腰骨”,国务院港澳办罕见转载,释放舆论压力。
3月23日,长和股价连续11个交易日暴跌,市值蒸发超300亿港元。
同日,李嘉诚次子李泽楷现身北京高层论坛,但未获官方单独会面,外界猜测其意图“灭火”未果。

3月25日,转折点出现,黑石集团董事长苏世民抵达北京,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在钓鱼台国宾馆与其会谈。
苏世民表态“愿继续深耕中国市场”,中方则强调“欢迎美国资本对华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黑石与贝莱德渊源极深——后者曾是前者子公司,且双方至今保持资本联系。
巴拿马运河作为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咽喉”,每年承担全球6%的贸易量。

特朗普政府曾公开宣称“不会将运河交给中国”,并计划对中国货轮征收单次150万美元的“停靠费”。
贝莱德此次收购若完成,其控制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将占全球10.4%,加之美国政界深度介入(贝莱德CEO芬克被曝交易前向白宫汇报),这场交易已超越商业范畴,成为地缘战略博弈的缩影。
中远海运高调宣布对非洲、美洲港口“感兴趣”,此前其成功运营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的经验,被视为潜在“截胡”手段。

3月初,中国对外联络部副部长访问巴拿马;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再批“经济胁迫”,直指美方干预市场公正。
苏世民此行被外界视为“双重任务”,既为巩固黑石在华投资(涉美团、腾讯等企业),亦可能充当美方试探中方的“中间人”。
值得注意的是,黑石与贝莱德虽竞争激烈,但资本网络盘根错节。
中方选择此时与黑石接触,既可借其影响力牵制贝莱德,亦能向美方传递“合作优于对抗”的信号。

此外,巴拿马政府的态度成为关键变量。2月底,巴拿马总检察长称长和的经营权“违宪”,尽管尚未裁定,但外界认为此举受美国施压。
而中方在拉美布局的秘鲁、智利新港,以及北极航线开发计划,均为谈判增添了筹码。
长和集团注册于开曼群岛,李嘉诚家族成员多为加拿大籍,其海外资产占比超88%。这种“去中国化”的资本结构,使其在交易中更倾向“在商言商”。

然而,港澳办的“五连问”明确警告,若交易损害国家安全,香港《维护国家安全条例》可追溯追责。
华为、TikTok面对美方打压时选择硬抗,而李嘉诚的抉择却被舆论质疑为“战略短视”。
《大公报》评论“伟大企业家必是爱国者”,直指其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红利,却在外围围堵时出售战略资产。

贝莱德若垄断巴拿马运河港口,可能触及欧盟反垄断红线,尤其在美欧因俄乌问题关系紧张的背景下。
中远海运或其他央企若提出竞争性报价,可能迫使交易重启谈判。
巴拿马政府若以“违宪”为由否决交易,将直接瓦解美方计划。

这场交易的本质,是资本力量与主权国家在全球化退潮期的激烈碰撞。中方通过黑石释放合作信号,美国则试图以港口为支点重塑贸易规则。
而对李嘉诚而言,其选择将被置于历史天平,是成为“全球化商人”的模范,还是因忽视国家利益付出代价?答案,或许就在未来6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