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观察】
一座座历史文化名村名镇,或掩映山间,或坐落溪畔,古朴的建筑、厚重的历史无一不令人陶醉,行走其间,能明显感觉出不同文化孕育出的不同气质。
在黔东南州榕江县栽麻镇大利侗寨,从村民杨秀梅的视角中,能深切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她说,大利的变化是一年一年慢慢发生的。十年前,游客来到这里,连一碗酸汤都难以寻到;而如今,民宿、染坊、研学基地渐次生长,文化资源逐渐转化为村民的生计来源。“日子越过越好了”,这是杨秀梅对这些年变化的总结。

2024年3月17日拍摄的贵州省榕江县栽麻镇大利侗寨鼓楼。鼓楼是侗族的文化符号之一,每个侗寨至少有一座,是侗族人民集中议事、评断是非的公共场所,也是侗家人出生和去世时必须要停留的场地。
而在与大利侗寨仅一山之隔的宰荡侗寨,竟然有一家装潢精美的咖啡馆,展现出了不一样的时尚风尚。守店的代理店长潘成举是个“00后”小伙,当被问到对咖啡馆的前景看法时,他引用社交平台里的一句话作答:“只要鼓楼的篝火不灭,只要侗歌还在山间回响,深山里的咖啡馆就永远有人来,有故事发生。”
在黔东南州镇远县、安顺市旧州古镇、云山屯,这样的文化裂变故事正在发生。这些村落如同一个个实验场:有人以坚守抵御时光,有人用创新激活传统。
当咖啡飘香于“干栏”楼房,当艺术空间在百年石头屋中生根……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在保护中生长,激活出蓬勃的生命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珊珊
编辑 王小婷
二审 杨韬
三审 覃淋